晕厥(syncope)是由于突然发生的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网状结构抑制出血的短暂意识丧失,患者表现为肌张力消失,跌倒,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丧失的时间若超过10~20秒,可发生抽搐。引起晕厥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常把晕厥分为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和其他晕厥四类。反射性晕厥由于体内调节血压与心率的反射弧受损所引起。反射弧包括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刺激,延髓内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的传出冲动。大脑皮质的精神活动可经丘脑下部影响血管运动中枢,躯体性和内脏性疼痛也可成为传入刺激,故疼痛和情绪不稳可诱发晕厥。常见的有血管减压性晕原、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排尿性晕厥、咳嗽性晕厥、吞咽性晕厥、疼痛性晕厥等。脑原性晕厥由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等动脉的病变,导致管腔狭窄、痉挛、阻塞而缺血引起。或由于颈部疾病或人为的压迫血管所引起。常见的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动脉弓综合征、高血压脑病、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等。心原性晕厥由于心脏病而心输出血量减少或心脏停搏,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发生。常见的疾病有严重心律失常,Q-T时间延长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其他晕厥包括血液成分异常,见于低血糖、重症贫血换气过度综合征、哭泣等。反射性晕厥最为常见,本节主要论述反射性晕厥,其他类型晕厥可参照本节进行针灸治疗。
本病中医称“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斜等后遗症。严重的,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主要是由于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造成的。
诊断标准
1、多发于年轻体弱女性;
2、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躯体和环境的诱因;
3、发作前可出现短暂的前驱症状,如头晕、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视物模糊、耳鸣、腹痛、全身无力、神志恍惚等;
4、突然发作,感觉眼前发黑,站立不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而倒地。意识丧失约数秒至数十秒;
5、多发生在立位,尤其是站立过久时;
6、发作时可伴有血压下降,脉缓细弱,瞳孔散大,肌张力减低等;
7、恢复迅速,经数秒至数十秒,不留后遗症。
附:晕厥的轻重阶段,Henri Gastant将晕厥发作期症状分为3种轻重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意识模糊伴有眩晕、呕吐、面色如腊样苍白,肢体无力,摇晃欲倒,头低垂在胸前。
第二阶段:继上述时期后,大约持续10秒,意识完全丧失,全身肌张力消失,病人跌倒,背部伸直,眼睛白上转。
第三阶段:亦可称为惊厥性晕厥,最长持续10秒钟。此时出现强直性痉挛,呈角弓反张,双拳紧握,很少超过1~2秒,此时病人瞳孔极度散大,有时有眼球震颤、流涎、咬破舌头,尿绛。有时伴有呼吸暂停与轻度发绀,这是很少发生的。
辨证标准
1、气厥:实证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虚证为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
2、血厥:实证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虚证为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3、痰厥: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沉滑。
4、食厥: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室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治疗原则及选穴
1、本病以开窍醒脑、启闭复神主要治疗原则。
2、在选穴上可根据督脉总督诸阳,入络脑;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又代心行令,而心主神明;心包与三焦经相表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等理论选穴。
①辨经选穴: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上巅,人中穴位于任督交界之处,取之以接续阴阳之气,开窍醒神,取素s开窍清热、升阳救逆;心主神明,故取心经穴神门、少冲,心包经穴中冲、大陵、内关等穴开窍醒神,调理气机。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可温散气分、血分之寒邪。
②辨证选穴:实证者素体强壮,因一时经气逆乱而晕厥,可配井穴点刺、内关加强开窍
醒神作用;虚证者多位元气虚弱,经气一时紊乱,十二经脉气血不能上冲于头,阳气不能通达四末而致,可配气海、关元、神阙、百会等穴培补元气。
③对症选穴:在闭证的兼证中,若见牙关紧闭,则按局部取穴法,取颊车、下关疏解局
部经络之气,循经远取合谷、太冲穴,以开牙关。喉中痰鸣,局部加针天突,循经远取合谷、足三里,对症选用丰隆穴,豁痰开郁;二便不通,腹部加天枢、大横、中极穴,远端取用支沟、三阴交、阴陵泉,清热通便。肢体抽搐,以合谷、太冲、后溪、筋缩等穴舒筋通络。脱证的兼证主要见于四肢逆冷、二便失禁。前者加取太溪、三阴交、脾俞、肾俞,针灸并用,以通阳气;后者选用会阴、长强、中极、三阴交、肾俞等穴,疏通任督二脉之气。
针灸处方
推荐处方1
主穴:人中(⊥)(振奋神机、醒脑开窍)
足三里(Τ+×)(调理脾胃、温阳散寒)
配穴:虚脱者加神阙(△)、关元(Τ)、气海(Τ);血厥加血海(│)、合谷(│)、三阴交(│);食厥加中脘(⊥)、下脘(⊥)、天枢(⊥);热象明显者加十二井(↓)、十宣(↓)、商阳(↓)、大椎(↓)、曲池(⊥)、内庭(⊥)。
操作:主穴强刺激,余穴常规操作。
推荐处方2
治法:调神开窍,苏厥。
内关(⊥)(调心神,开心窍)
合谷(⊥)(通调气血)
操作:立即平卧,头部稍低,用快速捻转或快速刺入法进针。除百会穴外,其他穴均可快速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短促的酸、胀、痛或触电感,直至患者苏醒为度。
疗效评估标准
1、治愈:消除引起发厥的气、痰、食之因,患者苏醒,其他症状消失,意识恢复常态者。
2、好转:病因消除,昏迷苏醒,后又有反复发作,但发作次数减少,间隔长,持续时间短,程度轻者。
疗效分析
1、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①体位:由于晕厥时脑供氧不足,针刺时应使患者平卧位,如血压偏低,可头部下垂45°,保证脑血管的血氧供应是关键,这也是提高针灸苏厥的重要因素。
②操作:针灸治疗晕厥施法要及时,必须用强刺激手法,给予持续刺激至患者有神志反应,使患者从昏迷中快速恢复神志,从而阻止病情的发展。
③病因:针灸对于反射性晕厥疗效显著;对于心源性晕厥,其作用环节为改善循环和心功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应积极寻找病因,由专科进行针对性治疗;脑源性晕厥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早进行针刺治疗可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细胞造成的危害。
2、针灸治疗的环节和机制
脑血流量正常为45-50毫升/(100克脑组织?分)左右。当脑血流量骤减至30毫升/(100克脑组织?分)左右则发生晕厥。脑血流量骤减的原因是:①血压急剧下降;②心排出血量突然减少;③供血给脑部的颅内动脉急性缺血。如饥饿、疲劳、失眠、疼痛、精神紧张等因素,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输出量减少,脑血流量亦降低,致使脑细胞的一过性、广泛性缺血缺氧而引起晕厥。针刺抢救晕厥的环节和机制可能包括:
①兴奋中枢:针对运动、感觉、内分泌机能衰退和大脑皮层超界限抑制等病情,通过较强的针感刺激,解除大脑皮层的过度抑制状态,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激发和促进人体正常机能运行,达到及时促醒的救治目的。
②强心和兴奋呼吸作用:针刺内关等穴可调节心脏功能,具有明显升压作用。可改善机体循环,增加血氧含量,从而增加脑血氧供应,改善脑循环。针刺人中可升血压,增强肺换气,其原理与改善内脏器官血流量和心功能,促进肾上腺分泌等有关。并可加强脑微血管的自律运动,可兴奋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改善脑循环。针刺素s穴可升高休克病人血糖,增强脑垂体后叶功能升高血压,引起呼吸及时性增强,兴奋呼吸。研究表明,关元施灸后心肌收缩力增强,进而导致每次心脏搏动的输出血量增加,对收缩压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对去甲肾上腺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预后
晕厥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反射性晕厥一般为一过性,可自行恢复不需用药物治疗,预后较好,无生命危险,无后遗症,但可反复发作;心源性晕厥应积极明确病因,由专科进行针对性治疗;脑源性晕厥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晕厥如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则有可能发展为昏迷、抽搐而危及生命。心源性晕厥最为严重,可导致猝死。针刺开窍醒神法是中医急症临证时极为重要的一种急救方法,较之西医急救晕厥法方便、快捷,因不择环境地点的施救而有其独到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