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
1、系指脑实质内非外伤性出血,常见于50-70岁的高血压病人,在活动中、情绪激动或饮酒后突然发病。症状在数分钟成数小时达高峰。常见症状体征有:血压升高、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颈项强直、瞳孔改变,严重者于24-48小时死亡。辅助检查:颅脑CT可见高密度灶。
2、体征:
(1)头痛头晕: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2)呕吐:大约一半的脑胶犯病人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5)眼部症状: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胞疝病人;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病人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脑出血还可伴有颈项强直、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若病人出现深昏迷、高热、瞳孔改变以及合并消化道出血等,则表明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治疗措施:
1、内科治疗
(1)一般处理:
①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人物,如果Pa02<60mmHg或PaCO2>50mmHg应吸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PaCO2保持在25~35mmHg之间,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③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入液量。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50~70mmol/L,补钾40~50mmol/L,糖类13.5~18g,补充热量(6.280~7.536)×106J/d。④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⑤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2)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选用:
①甘露醇:通常125~250ml,每6~8小时一次,疗程7~10天;如有脑疝形成征象可快速加压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
②利尿剂:呋塞米较常用,每次20~40mg,每日2~4次静脉注射,常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可增强脱水效果,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肾功和水电解质平衡。
③甘油果糖:500ml静点,每日1~2次,3~6小时滴完,脱水、降颅压作用较甘露醇缓和,用于轻症患者、重症患者的病情好转期和肾功能不全患者。
④10%人血白蛋白:50~100ml静点,每日1次,对低蛋白血症患者更适用,可提高胶体渗透压,作用较持久。脱水剂用药期间宜监测ICP、血浆渗透压,部分重症病例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不建议应用激素治疗减轻脑水肿。
(3)调整血压:关于ICH患者的血压调控目前尚无一定的公认标准。一般认为ICH患者血压升高是机体针对ICP,为保证脑组织血供的血管自动调节反应,随着ICP的下降血压也会下降,因此降低血压应首先以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为基础。但如果血压过高,又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必要时宜及时控制血压。调控血压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有无高血压史、有无颅内高压、出血原因及发病时间等因素。
一般来说,当血压≥200/110mmHg时,应采取降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当血压<180/105mmHg时,可暂不使用降压药。收缩压在18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之间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即使应用降压药治疗,也需避免应用强降压药,防止因血压下降过快引起脑低灌注;收缩压<90mmHg,有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征象,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适当给予升血压药治疗,维持足够的脑灌注。脑出血恢复期应积极控制血压,尽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止血治疗:止血药物如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立止血等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出血的作用不大。如果有凝血功能障碍,可针对性给予止血药物治疗,例如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华法林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维生素K1拮抗。
(5)亚低温治疗:是脑出血的辅助治疗方法,可能有一定效果,可在临床当中试用。
(6)并发症的防治:
①感染:发病早期病情较轻又无感染证据者,一般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合并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或因导尿等易合并尿路感染,可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如果已经出现系统感染,可根据经验或痰培养、尿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尿潴留者要留置导尿管,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
②应激性溃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对重症或高龄患者应预防应用H2受体阻滞剂;一旦出血应按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常规进行处理,如应用冰盐水洗胃及局部止血药等。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可发生于约10%ICH患者,因经尿排钠增多,血钠降低,加重脑水肿,应限制水摄入量在800~1000ml/天,补钠9~12g/天。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否则可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④脑耗盐综合征:系因心钠素分泌过高所致的低钠血症,治疗时应输液补钠。
⑤痫性发作:有癫痫频繁发作者,可静脉缓慢推注安定10~20mg,或苯妥英钠15~20mg/kg缓慢静注控制发作,一般不需长期治疗。
⑥中枢性高热:大多采用物理降温,有学者提出可用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进行治疗。
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一旦发生,应给予普通肝素1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对高龄、衰弱的卧床患者也可酌情给予预防性治疗。
2、外科治疗:一般来说,当ICH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1)外科治疗目的:尽快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组织压迫,降低残疾率。同时可以针对出血原因,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进行治疗。主要手术方法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术和脑室穿刺引流术等。
(2)外科治疗适应证:目前对于外科手术适应证、方法和时机选择尚无一致性意见,主要应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全身状况决定。一般认为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
通常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①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
②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
③重症脑室出血(脑室铸型)。
3、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