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损害及进行性恶化的结果,最终将导致尿毒症。许多患者由于起病隐匿,或忽视了基础疾病的治疗,至肾衰晚期才来就诊,此时双肾功能已基本丧失,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行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不仅医疗费用昂贵,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及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广大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排泄代谢产物来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从而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任何能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均可引起肾衰,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等各种并发症。然而,哪些疾病常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呢?据国内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调查统计,在我国常见的病因依次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以下就这些疾病作一简要叙述。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有多种类型,其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最为常见。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确切病因仍不明,起病隐袭,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出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并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
2、糖尿病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近几年迅速增加。在糖尿病的众多并发症中,肾脏损害是广大医生及患者最容易忽视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患糖尿病5年以上其发病率较高,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功能增加,由尿中微量蛋白增多至大量蛋白尿,血肌酐升高,肾功能减退等,终至终末期肾衰竭。大多数患者待出现尿检异常,浮肿或血肌酐明显升高时才到肾科就诊,此时已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这一阶段进行积极的治疗,控制血糖,减少蛋白尿,降低血压,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殊为重要。
3、高血压肾病
同糖尿病一样,高血压病患病率自八十年代以来亦呈迅速上升趋势,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越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人们都知道高血压会引起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其实持续的血压升高会加重肾脏负担,引起肾脏损害,早期出现夜尿增多,继之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进行性损害,血肌酐升高,最后进入肾功能衰竭。因此,我们在严密监测血压的同时,要定期行尿液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及早发现肾脏损害,及早进行治疗。
4、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遗传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幼年时肾脏体积常保持正常大小或略大,偶可发现小囊肿,随着年龄增长囊肿数目及其大小均增大,病程进展缓慢,大多数患者到4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表现为腰腹部隐痛不适,血尿,蛋白尿,血压升高,最后进入肾衰期。
5、梗阻性肾病
尿路梗阻尿液排泄障碍所引起的肾损害称为梗阻性肾病。其常见的病因为泌尿系结石,中老年人的前列腺增生肥大等。尿路梗阻持续不解除,将引起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及肾实质破坏,最后将导致肾功能衰竭。
以上是较为常见的引起慢性肾衰的病因,除此之外,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痛风等继发肾脏损害及间质性肾炎等导致慢性肾衰竭在临床上亦较为常见。
及早发现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基础疾病,对其进行积极治疗,预防肾损害的发生及保护肾功能尤为重要。中医在防治慢性肾衰竭上有着较好的疗效和优势,通过中医辩证,实施个体化方案,同时兼顾整体,治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如采用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清热养阴,祛风化湿等方法,药用黄芪、太子参,川断、桑寄生、桑椹子、熟地、当归、何首乌等,有条件者可自做药膳。尽量减少诱发或加重肾功能衰竭因素的发生,同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起居有节,保持身心愉快,戒烟限酒,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遇有肾功能的损害,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亦不要“急病乱投医”,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肾病专科进行规范化治疗。中医可通过健脾益肾,泄浊化瘀等多种方法及中药保留灌肠等多种途径改善症状,降低肌酐和尿素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