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椎管内肿瘤临床分期
临床表现由于肿瘤进行性压迫而损害脊髓和神经根,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①刺激期,此期肿瘤较小,主要表现为相应结构的刺激症状,此期最常见症状是神经根痛,沿根性分布区扩展,在肢体呈线状分布.,在躯干呈带状分布,随着牵张或压迫的加重,疼痛可逐渐加剧。当咳嗽、用力、屏气、大便时加重。疼痛的区域固定,部分病人可出现“夜间疼痛”或“平卧痛”,此为椎管内肿瘤特征性表现之一。
②脊髓部分受压期,随着肿瘤生长,体积增大,脊髓受到挤压而逐渐出现脊髓传导束受压的症状。典型体征为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 syndrome)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触觉深感觉的减退,对侧病变平面2-3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丧失。腰髓以下一侧病变不引起这一综合征。
③脊髓瘫痪期,脊髓半切综合征或不完全性瘫痪逐渐加重,最终至完全性瘫痪。在肿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丧失,肢体完全瘫痪,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括约肌功能障碍,并可出现皮肤营养不良征象。
(1) 颈髓:表现为颈枕部放射性疼痛,强迫头位,颈项强直,四肢痉挛性瘫痪,病变节段以下躯体感觉障碍,膈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呢逆、呕吐,膈神经受损则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肌麻痹。颈膨大病变可出现颈肩痛、手肌萎缩、脊髓半切征等。
(2) 胸髓:根性症状表现为肋间神经痛,腹背部疼痛,有时伴有带状疤疹,部分病人表现似急腹症。感觉障碍平面位于T1以下,腹股沟以上,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键反射亢进,腹壁反射减退或消失。
(3) 腰骶髓:腰上段(L1~3):髓关节屈曲及股内收动作不能,膝、躁、足趾为痉挛性瘫痪。根痛分布范围为腹股沟、臀外部、会阴或大腿内侧。下肢锥体束征阳性,膝反射亢进,提辜反射消失。腰下段(L4-5 S1-S2):根性疼痛分布于大腿前外侧或小腿外侧,感觉障碍限于下肢。膝躁关节运动障碍。股二头肌反射和提肇反射正常。膝反射及跺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或储留。
(4) 圆锥部((S3-S5):会阴部及肛门区皮肤呈马鞍状感觉减退或消失,称鞍区感觉障碍。常有膀胧直肠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或消失。若肿瘤压迫邻近的马尾神经,可出现根性疼痛和下肢某部位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5) 马尾:常有马尾综合征表现,疼痛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腰骸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膝、躁反射消失,鞍区感觉减退,早期为单侧性,随后表现为双侧。肛门反射消失。可有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足底可有营养性溃疡。
常见肿瘤类型
1、髓外硬膜下肿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60% ,绝大部分为良性,以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最常见。多见于20―60岁,典型症状为神经根性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感或感觉减退。
(1)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发病率占椎管内肿瘤的首位。30~50岁为好发年龄。多起源于脊神经后根,部分肿瘤经椎间孔发展到椎管外成为哑铃形。病理: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常单发,少数可多发,常累及神经后根,故90%的神经鞘瘤位于椎管后外侧,肿瘤直径通常仅几厘米,有时较大易发生囊变,甚至出血。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脊髓长期受压,常有明显压迹,甚至呈扁条状,伴有水肿软化等。治疗首选手术,多能完整切除,极少复发,预后良好。
(2)脊膜瘤发病率为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25%。主要起源于蛛网膜细胞,几乎均为良性,是手术切除效果最好的椎管内肿瘤。女性多见,40-60岁为好发年龄,好发胸段(80%),其次颈段、腰段,骶部罕见。局部与硬脊膜粘连。病理: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80%以上发生在胸段,颈段少见,腰1以下罕见,通常位于椎管后外侧。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无蒂呈宽基底状,以单发为主,直径在2-3.5cm,呈实质性。治疗首选手术,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处理受累硬脊膜,否则有复发可能。
(3)脂肪瘤 多发生于40岁以下,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状、疼痛出现较少且多无放射痛。
2、髓内肿瘤
(1)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60%),绝大多数缓慢生长的良性髓内肿瘤,仅少数发生恶变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肿瘤表面有薄层假性包膜,与正常脊髓组织形成分界。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方法,手术时机及适应征尚不统一,通常以中度神经功能障碍为指征。
(2)星形细胞瘤也是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所有髓内肿瘤的30-40%。为儿童最常见的髓内肿瘤,10―25岁好发。多为低度恶性,预后较好。多见于胸段脊髓。MRI扫描可见局部脊髓增粗,间有异常信号,部分病变可被强化。病理:肿瘤起于脊髓星形细胞,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脊髓无明显分解,肿瘤可发生囊变形成空洞(占38%),空洞可向上延伸至延髓。脊髓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低于脑内,76%为Ⅰ-Ⅱ级,但其恶性程度与肿瘤范围不成比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组织之间缺少明确分解,手术切除易造成并发症,故需在显微镜下小心切除或选择活检加椎板减压术。
3、硬膜外肿瘤
髓外硬膜外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5%,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如转移瘤和淋巴细胞瘤,其它还有肉瘤、脂肪瘤、血管瘤、骨瘤、软骨瘤、神经鞘瘤和脊索瘤等等。治疗上需手术并依据病理性质予放疗。
(1)转移瘤 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很快出现严重的脊髓压迫症。以胸椎最为常见,其次为腰椎、颈椎,骶椎少见。原发瘤以乳腺、肺癌、前列腺癌多见,其次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转移途径有:
1、经动脉播散;
2、经椎静脉播散;
3 、经淋巴系统播散;
4、经蛛网膜下腔播散;
5、邻近病灶直接侵入椎管。血行转移者多位于影膜外腔之侧后方,可影响椎体及附件, 但椎间盘不受侵犯.
(2)淋巴瘤 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不一致。常累及胸腰椎,主要表现为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以局部疼痛最为多见,逐渐出现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紊乱。恶性淋巴瘤可经淋巴系统侵犯椎管内结构,但较少累及椎体。淋巴瘤的诊断往往需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4、先天性肿瘤
包括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等。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均起源于椎管内异位的发育成皮肤的胚层。上皮样囊肿壁呈半透明状,为复层鳞状上皮组织,内容物为脱落的角化上皮,富含胆固醇结晶。皮样囊肿的囊壁较厚,在复层鳞状上皮基底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及真皮层,内含皮肤附属结构如汗腺、皮脂腺及毛囊,内容物中常有毛发。畸胎瘤较少见,含有起源于三个胚叶的组织。手术治疗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和性状可行囊内容物清除、瘤壁部分或全部切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