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我们就将迎来端午节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节日,往往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端午节尤其如此。端午节又名端午,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端阳节等,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一旦过了端午,太阳就会显得尤其明亮。端午过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我们知道,“病”字含有一个“丙”,丙也属火,因此病跟火有着密切关系。端午是火热季节的开端;如有不慎,那么就是疾病的开端。所以,端午到来,必须重视养生防病。
1、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窍的功能。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 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尿少赤黄色。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有滋补保健。不过粽子是粘腻而难以消化的食品,不能多吃,特别是平时消化不良的人,
不过,粽子味美,但不宜多食,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大米粽或五谷粽;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过于油腻以及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胀气。另外,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总之需要灵活把握。
3、插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重要内容。
4、喝雄黄
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成人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黄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喝雄黄酒,是为了让雄黄和酒的雄烈之气杀死病毒邪气,同时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但是,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热后经化学反应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众所周知,砷是剧毒物质,毒性极大。人如果误服,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水样大便,便中带血,同时伴有肝、脾、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外用则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中毒后的急救方法,生甘草1份、绿豆2份,煎浓汁频服。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5、划龙舟
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夏季养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所以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循行,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
6、注意头部保健
《黄帝内经》说:“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夏季要非常注意头部保养,保养得好,能让人神清气爽,保养得不好,会使人精神昏愦、头痛、头晕。因为头为诸阳之会,火性炎上,头部首当其冲,所以保持头部清凉在端午以后非常重要,挂艾叶菖蒲、佩戴香囊、划龙舟等运动都能够起到保持头部清凉的作用,吃一些薄荷,喝一点清茶,做一个艾叶茶叶枕头,都是解除头部昏聩的好办法。
总之,端午节的到来时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时间点,以端午为开端,做好养生,一年中都会受益,祝朋友们过一个健康的端午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