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次治疗后的组织反应:影响分次治疗反应最普遍的生物现象是亚致死损伤的修复能力,不同组织的亚致死损伤修复能力不同,晚反应组织始终比早反应组织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其结果是随分次剂量的增加,对晚反应组织的损伤比早反应组织大,因此,除增殖慢的肿瘤外,用较小的剂量分割有可能提高治疗增益比,更有利于保护晚反应组织,而大剂量的分割中在保证晚反应组织亚致死损伤完全修复的基础上才有利于提高治疗比,两次分割治疗的间隔时间应至少有6小时。
肿瘤内细胞增殖周期的再分布:放疗杀伤比较敏感的细胞群,而非同步的细胞群变为同步化放射抗拒细胞群,放疗后非同步细胞群快速地走向不同步化的混合细胞群体而起到自身增敏作用,分次照射可以通过每次照射后肿瘤内细胞周期的再分布提高治疗比。再增殖:在治疗剂量一定时,相对短的疗程可增加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而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尤其是增长快的肿瘤表现突出。再氧合:肿瘤体积小时,没有乏氧细胞,随着肿瘤体积增大,一般有20%的干细胞保持在乏氧的恒定比例,放射治疗使富氧细胞杀灭后,乏氧细胞比例增大,乏氧细胞通过迁移活动,改善供氧而再氧合,使肿瘤的治疗比相应增加。在分次放射治疗时,亚致死损伤的修复和细胞的再增殖会降低放射总剂量的放射效果。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损伤的修复比细再增殖更为重要。大剂量分割治疗中,由于细胞增殖的数量有限,而损伤的修复就成为放射治疗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研究产生相同皮肤反应的放射剂量,随着分次剂量的减少,治疗总时的延长,所需的放射剂量成倍的增加。分割方式的变化导致的肿瘤组织、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放射效应的变化:急性反应与累积剂量(周剂量)关系密切,后期损伤则对分割剂量的大小更为敏感,而肿瘤组织的放射反应规律与早期反应组织类似,分割剂量的大小对正常组织和肿瘤的放射损伤均有很大影响。?
自20世纪初开始应用放射治疗,至30年代形成了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案,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5天的放疗方法。这一方法来自于长期的临床经验,已沿用了近一个世纪,临床已证实有效。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概念的出现和多种立体定向治疗系统的的临床应用,出现了超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这种介于常规放射治疗和放射外科之间的放射治疗技术,被认为是当今放射治疗的发展趋势。超常规分割在体部伽玛刀治疗中主要是以大剂量超分割的形式体现,常用的分割方法有:
(1)少分次、大剂量分割:每次8~18Gy的剂量,共治疗2次~5次照射,每周2次~3次,在1~2周完成整个治疗过程。适用于远离敏感器官,肿瘤体积较小,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2)中等次数、中等剂量分割:每次5~10Gy,共治疗5次~10次,每周治疗3次~4次或隔日治疗,治疗在1~2周完成。适用于一般肿瘤的伽玛刀治疗,肿瘤体积不大于5.0cm,患者一般情况良好。(3)多分次、小剂量分割:利用接近于常规放射治疗的剂量,每次3~8Gy或更小剂量,每周治疗3次~8次,每日治疗1次或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5次~20次,2~3周完成治疗全过程。适用于邻近敏感器官,肿瘤体积较大,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