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温热潮湿气候为主,依中医学“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治则,该地肺病治疗约定俗成以清热解毒寒凉药为主,常用“黄芩、金银花”之类,而“麻黄、桂枝”之类辛温热药则少人使用。笔者遇一例病人,青年男性,肺部感染入院,咳嗽、咳痰为主证,后予两联抗生素治疗,中药清热化痰解毒,一周血检等结果正常,而症状不减,改以单纯中药治疗,继续清热化痰止咳,咳日重,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痛苦异常,后自动出院,寻一老中医治疗,诊为“肺痿”,予辛温热药,两剂而愈,未经辨证滥用寒凉之祸于此可见一斑。肺为娇脏,喜温喜润,故临床中当用温热药之肺病不在少数,医者当以“有是证,用是方”为原则,不必拘泥于“三因制宜”而妄用寒凉。
1、感冒:
此病温热药使用甚多,笔者体会,凡有“恶风”者皆需配合“荆芥、防风”等辛温解表药,否则达不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效果,一味辛凉只会“冰伏”邪气,表证虽除,变生咳喘。此病中尤以“恶寒、身痛”为典型症状,或伴“发热、清涕”,若见上证为主,皆需辛温之品为主导,“荆防解毒散或三拗汤”为代表方剂加减,不论何季节,不可犹豫。发热者重用柴胡,伴咽痛者酌加双花、连翘,长夏季节暑湿当令配合“香薷饮”使用,屡试不爽,其效如鼓应桴。
2、咳喘: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名言人尽皆知,然时至今日,多数医者在证实存在感染时,仍习惯以西医的思路使用清热化痰药抗感染治疗,而忽视了辨证治疗,可想而知,再苦寒的清热解毒药也无法与不断翻新的抗生素相提并论,于是中医治疗只能成为辅助,甚至是蛮吃一吃的样子货。而实际上“温化痰饮”、“甘温除热”、“煨脓长肉”等看似荒谬、有反常规的治疗方法,确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故在咳喘的治疗上,辨别是否痰饮作祟,是辨证的一个主要内容。“吐痰稀白,胸闷纳呆,或伴浮肿,喜饮温水,饮后恶心,舌苔腻水滑”者当考虑痰饮存在,寒凉药或可起一时之效,但痰饮未化势必病情缠绵反复,故需坚持“温药和之”原则,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有时甚至需加附子以助温药化饮之力。当然,痰饮化热者,酌加甘寒之品,慎用苦寒,以免病势冰伏不起。
3、哮病:
此病“宿根”引起,遇感引触,发作哮吼,痰饮为病之根,故温化之剂在诊断“支气管哮喘”之初就当毫不犹豫的作为主要治疗药物,这也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中的应用。万不可视其存在感染,就滥用苦寒,忽视“治病求本”,当知邪热易清而痰饮难除,这恐怕也是小青龙汤疗效优于定喘汤的原因之一。尤其“能夏不能冬”之阳虚甚者,更应于夏日阳气旺盛之时辅助以温阳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预防冬日发病。
4、肺痿:
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虚寒证者,气不化津,津反为涎,该病证临床其实并不少见,只因西医之诊断难以对应,病证结合难以开展,故临床论之者较少,若按肺热治疗犹抱薪救火,寒者愈寒,虚者愈虚,自然难愈,需“甘草干姜汤”等甘温之剂,益气生津方可挽救,故临床见“长期咳吐涎沫,形寒,舌淡”为主证者,需考虑此病证,切勿犯“虚虚实实”之忌。
综上所述,温热药在肺病治疗中举足轻重,东南沿海医者受地域思想影响,可能在使用中存在误区。当然,温热药使用的理解上不可拘泥,肺喜润恶燥,长期过度使用温热药物,势必伤及阴津,故很多医家在使用温热药治疗肺病时常配合“白芍、沙参”等养阴药以辅助预防。另外,当清热时自然要清热,但需以“辛甘寒”者为主,慎用“苦寒之品”以防冰伏邪气,遗祸日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