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精液不液化与很多因素有关:
一般凝固的精液在电镜下可见纤维细长,交织成网,并将精子限制其中,不能活动。凝固可防止性交时及性交后精子在生殖道内逸出、流失,并能减低精子的抗原作用。另外,还可延缓精子运动,赢得休息时间、节省能耗。因此,精液射出体外时的凝固现象是一种本能的保护精子的生理过程。精液液化时精液中的纤维完全断裂,精子非常活跃。但是,若精液不液化,精子活动时间受限,可造成不育。
近年来研究认为,精液的凝固是由精囊产生的凝固因子造成,而精液的液化是与前列腺分泌的液化因子有关。有人分离了人类精液的液化因子,这是一种不能透析的、不耐热的、具有精液蛋白酶特性的糜蛋白酶样酶,包括a-淀粉酶、糜蛋白酶样酶、氨基肽酶、胶原酶样酶、溶菌酶、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以及唾液酸转移酶。其中以a-淀粉酶和糜蛋白酶样酶已用于临床。Koren等对人类精液液化机制进行厂研究,他根据形态学及生化化分析,将精液液化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为凝胶状物质的溶解;第二阶段为溶解的蛋白质降解为肽;第三阶段为肽降解为氨基酸。
由于液化因子主要来源于前列腺,因此,当前列腺发生病变时,其分泌功能降低,酶的活性也降低,精液液化表现异常。临床上也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时,精液粘稠度高,不液化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另外,相当一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同时合并有精囊炎,因此,在前列腺分泌功能减退的同时,存在精囊分泌活动减低,这样就有可能因凝固因子与液化因子同时减低的基础上出现精液液化不全的异常现象。
生殖道感染时,精液中碎片状物质增加,pH值升高,这与白细胞增加及锌含量降低有一定关系,当精液pH值超过8.8时,精液也会发生不液化。
睾丸酮可调节附属性腺分泌活动及各种分泌物的产生,因而也可影响精液的凝固和液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