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痛(growing pain)是很多小儿都经历过的一种情况,常见到什么程度呢?仅从小儿骨科门诊生长痛的就诊率来看,小儿骨科门诊病人数的1 / 3 以上都是因为这种情况。从既往的统计资料来看,针对2~ 12岁的儿童这个群体,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发病率大约在2. 6% ~49. 4%之间。就是这些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如果仔细回忆自己小时候,也可能经历过这种疼痛,只不过当时未必引起太大重视而已。南平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王均t
生长痛现象早在1823 年由Duchamp 首先提出,由于常常发生在生长期,所以称之为“生长痛”。它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好发于2 ~ 12 岁的健康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双下肢间歇性疼痛,尤以胫骨、膝关节及其周边部位为重。典型的生长痛多发生在半夜,持续约数分钟至两小时后可自行缓解,疼痛程度较轻,间歇期无任何不适,不影响白天活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儿保健意识的增强,这种情况才逐渐被患儿家长及医生学者们重视起来。
一个有经验的小儿骨科医生,对于典型的生长痛,通常不需要过多的辅助检查,仅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仔细的查体就能确诊,倒是经常有家长面对这样的诊断抱以怀疑态度,甚至要求医生给患儿开具X线检查。这种既能满足家属要求,又能为医院创收的检查,各位父母琢磨琢磨做医生的是满足呢还是满足呢还是满足呢?我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在心里狠狠地骂上一句:“你给我闭嘴!”但仍要不动神色地跟家属讲清楚道理:“我个人不认为这个时候做X检查有什么必要,我高度怀疑患儿就是生长痛,你要非给孩子做这个检查也行,反正……有辐射,你看着办。”
因为生长痛拥有典型的临床特点,2/ 3 的儿童有反复双下肢间歇性疼,尤其以胫骨(小腿骨头),膝关节及周边部位较重。所谓的间歇性指有一定的周期性,各个报道不尽相同,周期为几天至几个月不等,而一些严重的病例可能每天都会发生。有一份包括的44 例患儿在内的调查发现,43%的患儿会在1 周左右发生一次。生长痛的发生时间通常在傍晚或夜间,
这样的规律严重的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导致他们的夜惊,夜醒,早醒,日间嗜睡等情况。最为特殊是,生长痛持续为几分至几小时不等,却在次日清醒后不再疼痛。所以,如果不是考虑到可能存在感染恶性肿瘤等因素,通常不会对这类患儿行过多的检查,比如X线,各种采血之类的。
家长需要理解的一种情况是,当医生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有必要行一些辅助检查,最后却发现X线,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风湿因子等检查没有异常,诊断仍为生长痛时,要相信专业的判断,至于作为家长如何判定这些检查是否必要合理,我不得不说,这不是我的这篇科普文章所能完成的任务,简单说,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处置,仍是目前医疗环境下的上上之策。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生长痛呢?如在门诊遇到这样的问题,医生通常会说,不好讲,挺复杂。这不是医生敷衍,而是确实不太容易三言两语说清楚。生长痛这个概念虽然已提出近200年,但对于其病因的阐释,却仍难以让人满意,只有一些假说,在此不妨与好奇的家长分享一下。
传统的观点认为,生长痛的原因主要跟解剖、活动强度、心理因素和生长的速度等有关。
从解剖学的观点认为,由于姿势的不正确导致了生长痛的发生,并且在部分患儿中确实也通过改变姿势而缓解了其疼痛。这种观点有一些小样本的随机实验证据支持,有人发现扁平足伴膝外翻也可以成为部分生长痛儿童的发病原因。但也有相反的证据,有学者在180 例儿童的随机对照实验中发现足的姿势和生长痛并不相关。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检测手段的进步生长痛也被认为与儿童的痛阈密切相关――就这个观点而言,笔者觉得特像一句废话,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没哪种疼痛与痛阈是无关的呢,这句话用非学术语言来讲就是,生长痛跟孩子怕疼不怕疼有关!
还有这样的现象,家长诉生长痛在增加身体活动、锻炼以后会更加明显。因此有观点认为这跟疲劳和大量运动后代谢产物在肌肉系统中堆积有关,推论生长痛与过度活动密切相关。对但针对儿童的这项研究尚无结论,更没有生长痛与过度运动相关的确切证据。也就是说,生长痛与运动有没有关系呢?没准儿呢。
这也不确切,那也没准儿,那这个病咋治疗呢?还真没太好的法子治。临床常见的医嘱也无非就是适当休息,也有给开大量钙片的,那么补钙有没有用呢?答案仍然是不确定的。
因为关于生长痛与钙、磷、碱性磷酸酶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生长痛与血钙、血磷的水平没有关系,在对某学校2 837 名中小学生的普查中,符合生长痛诊断的所有患儿血钙、血磷水平都在正常范围。但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提示儿童生长痛的发生与钙的缺乏有一定关系,可能是由于小儿骨骼发育,神经肌肉紧张而导致牵扯性疼痛,另外,钙对神经兴奋有抑止作用,缺钙可以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肌肉疼痛或肌肉痉挛等。
真相知道了,大家也明白了!
感谢原作者李清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