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Budd-Chiari综合症(Budd-Chiari syndrome,BCS),即肝静脉/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症,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全球性疾病,是 肝外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的病因。
早在19世纪中叶,Budd首次在其专著《肝脏疾患》中描述了BCS 临床征候;1899年,Chiari初次从病理学角度详细介绍本病。此后世界各地陆续可见类似临床征候的报道,尤其随着介入放射、超声和MRI等现代影像技术的日臻完善,愈来愈多的大宗BCS病例为人们所认识。
有关BCS定义和范畴一直存在有争议。目前,广义的BCS 指发生在肝脏小叶下静脉以上、右心房入口处以下肝静脉主干和(或)肝段下腔静脉任何性质的阻塞,使肝脏出现肝窦淤血、出血、坏死和纤维化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窦后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流行病学方面,BCS发病与性别无关,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半数集中在20~40岁,西方国家以肝静脉阻塞型BCS多见,而亚洲和南非地区则以下腔静脉阻塞型BCS多见,我国黄河中下游以南和淮河中下游以北较为常见,以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北省为BCS相对高发区,BCS除存在地区性高发因素外,98%的病人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原因不明。
关于BCS的病因,迄今为止,能够做出明确病因诊断的BCS仅占30%~40%,大部分病例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先天性静脉畸形和体内高凝血状态有关。(1)先天性血管畸形:认为胚胎期肝静脉与下腔静脉胚芽的发育、连接障碍是引起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狭窄闭塞的原因。其中,肝静脉胚芽发育障碍引起肝静脉型BCS,下腔静脉发育障碍引起下腔静脉型BCS,而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连接障碍则引起两者连接处的混合型BCS。(2)静脉内血栓形成:见于血液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抗凝血酶Ⅲ缺乏、产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还见于恶性肿瘤、感染、妊娠和口服避孕药等。上述病因状态下多有血液凝固性增高,容易发生血栓性阻塞。而肝静脉开口部易发生血栓的原因,可能与此段下腔静脉与肝静脉连接处接近直角易出现涡流及呼吸、咳嗽时膈肌运动,由于肝脏重力牵拉等可能造成局部的下腔静脉内皮损伤有关。(3)其他:血管外压迫造成肝静脉流出道受阻,多为邻近第二肝门的恶性肿瘤,少见的如囊肿、血肿、肿大淋巴结、阿米巴病、疱型包虫病、梅毒肉芽肿、纤维瘢痕、疝等。血管腔内赘生物引起血流受阻主要是继发于肝脏、肾脏和肾上腺的恶性肿瘤,在肝静脉/下腔静脉内形成转移性瘤栓,原发者相对少见,可为肝血管肉瘤、下腔静脉或心耳肿瘤所致。
布一加氏综合征的介人治疗
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
(一)病人准备 1.心理准备。2.完善辅助检查。3.控制腹水。4.抗感染。5.纠正电解质紊乱。6.碘过敏实验。7.穿刺部位皮肤准备。8.术前禁食。9.术前抗凝治疗。10.补充血小板。
(二)医生准备 1.详细了解病史和阳性体征。全面了解和掌握术前各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2.术前讨论。常规检查回报后,应组织进行科内讨论,共同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包括拟开通血管、穿刺途径,选择球囊直径、是否放置血管内支架、介入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并发症的防治等。
(三)器械准备 根据术前讨论的的结果,提前做好相关导管、器械、血管内支架等的准备,对特殊病例要备好特殊器械。
(四)药物准备
(五)房间及其他设备的准备:按照无菌要求对导管室进行空间消毒,技术人员则应负责对DSA 机器、高压注射器、图像资料记录系统及附属设备给以试运行,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六)签订手术协议书:如前所诉,介入治疗虽属微创治疗,但术中、术后可能出现心包填塞、心律失常、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必须在术前一天向家属介绍介入治疗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已取得理解并请其在手术协议书上签字。
下腔静脉成形术
下腔静脉阻塞的理想治疗方法是使阻塞的部位再通,并且保持长期的通畅。采用介入治疗,在血管腔内直接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主要使用球囊导管扩张,必要时放置金属内支架支撑血管,使之恢复正常血流,并保持其长期通畅,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与外科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
一、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的介入治疗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的介入治疗一般在下腔静脉造影后紧接着进行。根据下腔静脉造影图像,首先应明确下腔静脉隔膜的部位,形态、走向、有无小孔存在;测量阻塞下方的下腔静脉直径,以便选择破膜穿刺针和球囊的大小;而后,应根据闭塞的形态决定是否需要做颈静脉穿刺。主张经股静脉和经颈静脉穿刺应列为常规穿刺途径。
1、器材 除造影检查所使用的导丝、导管、导管鞘、压力测量管以外,还应准备以下器材:①可交换超硬导丝。②10F~12F扩张导管。③球囊导管(球囊长度4~8cm,直径2.0~2.5cm)。④房间隔穿刺针:RUPS-100穿刺针或自制破膜用穿刺针。
2.操作方法
(1).造影图像上如见到少量造影剂呈喷射状进入右心房,提示膜中央或侧方有小孔存在。然后,用导丝软头试探,寻找孔道,导丝和导管可经孔进入右心房及上腔静脉。而后,交换超硬导丝送入球囊导管至隔膜处,囊内注入30%的造影剂扩张隔膜处〔本方法称为经皮经腔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一般连续扩张3次,将隔膜完全撕裂。退出球囊导管后造影复查。
(2).下腔静脉隔膜中央无孔,即下腔静脉膜性阻塞时,由于有的隔膜厚薄不均,存在薄弱点,因此破膜时必须首先在透视下用导丝硬头进行多点轻轻探寻,一旦找到薄弱点,很容易破膜;如无薄弱点,可用导丝硬头用力行“中央垂直”破膜。若下腔静脉有一定弯曲度,应调整好穿刺针前端的角度再行破膜。成功后再将球囊送到病变部位行扩张。导丝硬头无法穿过隔膜,应使用房间隔穿刺针或其他穿刺针破膜。破膜穿刺方向可以由上向下,也可以由下向上,一般情况由下向上破膜以应用房间隔穿刺针为好,因其远端的弧度基本符合下腔静脉近心端的走行弧度;由上向下穿刺以应用RPUS-100穿刺针为宜。在进行破膜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如下腔静脉隔膜的位置、厚度、形态和走向, 选用不同的穿刺针和穿刺途径。球囊导管大小的选择应根据下腔静脉造影所见隔膜下方下腔静脉的直径而定,球囊直径应大于下腔静脉直径的20%,在大部分病例中宜选择直径25mm的球囊,下腔静脉重度扩张者可以选用直径30mm的球囊导管。球囊扩张后造影复查,倘若梗阻不能完全缓解,下腔静脉压力下降不理想,应置入内支架。较薄的隔膜具有较好的弹性,球囊扩张容易,但是不易将其完全撕裂。易发生再狭窄,可作为内支架置入的适应症;隔膜较厚时,一旦撕裂,不易发生再狭窄。
二、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
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和步骤与下腔静脉膜性阻塞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下腔静脉阶节段性闭塞在球囊扩张后其弹性回缩明显大于膜性闭塞,因此,节段性闭塞在球囊扩张后多数病例需要放置血管内支架为其特点。
操作方法
1、预置标记导管:经皮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将7F猪尾导管送入右心房的下腔静脉入口处,使导管头端位于阻塞上方的下腔静脉内,导管头端不随心脏搏动则表明其位置正确。
2、破膜穿刺:经右侧股静脉,在导丝引导下送入单弯导管至闭塞下端,经导管送入穿刺针,使针头不露出导管外。操作者左手固定导管,右手旋转穿刺针方向指示柄,使穿刺导管位于下腔静脉中央。以预先放置于闭塞端上方的猪尾导管头端为标记,如正、侧位透视下均在一条线上,向前推进穿刺针,每进针0.5~1.0cm即注入少许造影剂,观察针尖的位置及明确有无穿出血管腔外,有突破感后,如从穿刺针回抽有血,可注入5ml造影剂,见造影剂进入右心房,表示穿刺成功。
若经股静脉途径穿刺破膜未能成功,可以采用经颈静脉途径向下穿刺破膜,此时将猪尾导管经股静脉途径放置于闭塞端的下方作为标记,破膜成功后将导丝向下插至股静脉内,而后经股静脉鞘内引出,使导丝贯通上、下腔静脉,再经股静脉途径行球囊扩张或内支架放置,以使操作更加方便。
3、球囊扩张:推进穿刺导管,退出穿刺针,送入加长超硬导丝至上腔静脉。使用12F扩张管或内支架输送器对闭塞段进行预扩张,有助于下一步球囊导管进入闭塞段,使用直径20mm的球囊导管逐段进行扩张。
4、对照性造影和压力测量:根据造影和压力测量结果决定是否放置血管内支架
5、内支架植入:首先将支架输送器送至预定部位,将内支架送入输送管内。支架前端到达输送管前端时。暂停推送,再次核实和确定支架前端的位置。右手固定推送杆,左手后退外套管,嘱病人屏气,释放支架。最后,造影证实内支架位置合适,血流通畅,结束操作。
(三)注意事项
(1)对于存在潜在腔隙者,可采用导丝软头探索,若闭塞端较短,且据右心房有一定距离,可用导丝硬头对准猪尾导管直接穿刺破膜,一般均能成功。
(2)对于下腔静脉闭塞段较长或病变较僵硬者,必须使用房间隔穿刺针才能穿刺成功。对于下腔静脉闭塞远端有血栓,可首先采用尿激酶溶化软血栓,再行穿刺。经验表明,已经机化的血栓不会脱落,且置入的支架也起到压迫固定作用。
(3)内支架的直径以超过扩张球囊的10%~15%,长度以超过病变两端各1~1.5cm为宜。若病变段较长,需应用两组内支架时,应使两组间有部分重叠。支架以“Z”形支架为宜,其网眼较大,可避免肝静脉或肾静脉阻塞及血栓形成。
(4).术中、术后给予抗凝药物。
(5)下腔静脉应用网孔较密集的内支架如Wallstent等,放置时应避开主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和肾静脉开口。
(6)对于穿刺不成功者,应从以下方面考虑:穿刺的不是真腔;可能存在先天性下腔静脉结合不良。
三、血管内支架在下腔静脉的应用
(一) 适应症
(1) 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
(2) 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
(3)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球囊扩张后出现再狭窄
(4)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球囊扩张后弹性回缩大于40%。
(二)支架弹开不良的处理
下腔静脉内支架释放后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支架弹开直径小于15mm,为局部下腔静脉外周压力大于支架弹力,或因支架弹力过小不能克服局部下腔静脉外周的压力所致。
(2) 支架支杆之间发生交锁而未能弹开。
(3) 支架一端未能弹开而呈锥形改变。
对上述三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均可以使用球囊导管对于弹开不良的支架进行扩张。
(三)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放置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同时闭塞的发生率约占BCS的25%。应先放置肝静脉内支架,再放置下腔静脉内支架。若先放置下腔静脉支架,再通过下腔静脉内支架放置肝静脉内支架在技术上是及其困难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肝静脉内放置支架,应用直径10mm的易发生再狭窄,以应用直径14mm以上的支架为宜。
四、 下腔静脉成形术并发症
1、 心律失常:术中导丝、导管经腔静脉入右心房引起心律失常。这时,迅速将导丝退回右心房一般均能消除,必要时可给予利多卡因、异搏定等。
2、 血管破裂大出血: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者,介入治疗前必须行闭塞段上下端下腔静脉造影,以了解下腔静脉解剖形态,闭塞长度、侧支循环、主肝静脉及副肝静脉开放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作为介入治疗后疗效判定的依据。穿刺时务必使穿刺针与闭塞近心端的导管标记在一条连线上,正侧位要一致。边穿刺边注入造影剂,一旦发现造影剂偏离血管或异常滞留,即停止穿刺,分析原因,防止发生意外。
3、 支架移位:支架可以向上移位脱入右心房,向下移位至下腔静脉肝段以下。造成支架移位的常见原因有①支架直径小于下腔静脉直径。②膜性闭塞时隔膜对直径的束箍范围较小和隔膜束箍点偏离支架中心点,使支架的稳定性差。③支架放置时病人呼吸幅度较大,使体表定位出现偏差。对支架向下移位可不做处理或补放;支架向上移位可脱入右心房,为下腔静脉内支架放置术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开胸取出。
4、 支架再狭窄或闭塞:支架放置后可发生再狭窄或闭塞,再狭窄可发生在支架腔内,也可发生在支架下方。发生在支架腔内的狭窄多由于血管内皮过度增生所致,如发生闭塞,多由于同时有血栓形成所致。
5、 下腔静脉支架对肝静脉的影响:对于BCS具有特定的发病部位,无论是下腔静脉膜性闭塞,还是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只要在下腔静脉内放置内支架,几乎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肝静脉开口处。下腔静脉支架导致肝静脉或副肝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较为困难。
目前尚无一种既能满足下腔静脉长期通畅,又能使肝静脉不受影响,保持两者长期通畅的下腔静脉内支架,因此,研制即适用于下腔静脉又不影响肝静脉开口血流的新型支架是提高介入治疗BCS远期疗效的重要措施。
一、介入治疗的术后处理
(1) 术后24小时内严格限制下肢活动以防止穿刺处出血
(2) 术后回心血量增多,应注意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变化、适当限制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的发生。
(3) 适量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 抗凝处理:肝素4000U/d,静脉滴注,7天后,改服阿司匹林40mg,每日3次,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每日3次,连服3个月。
(5) 术后3个月复查彩超,了解术后恢复及血管通畅情况,必要时进行下腔静脉造影。
二、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处理
(一)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原因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1) 对狭窄段扩张不充分或虽扩张较充分但弹性回缩较明显,多见于膜性狭窄。
(2) 内支架没有完全展开,下腔静脉或肝静脉仍存在狭窄。
(3) 内支架没有完全覆盖狭窄段。
(4) 内支架血管内膜过度修复增生。
(5) 术后没有进行规范性抗凝,血栓形成。
(二) 处理原则
如为膜性狭窄或闭塞所致的再狭窄,可应用较大直径的球囊(直径2.5cm)进行再扩张,一般均能使狭窄解决。如扩张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不理想,造影观察狭窄存在,应置入内支架。如为内支架展开不良,可行球囊扩张,使内支架扩展到最大直径,可使狭窄解决,如为内支架未能完全覆盖狭窄段,可再置入一组内支架,要求内支架与内支架之间有一段相重叠。如为内支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所致再狭窄,一般球囊扩张可使狭窄解决,如同时行血管内小剂量放疗可预防再狭窄;如为血栓形成所致的再狭窄,可行抗凝和导管溶栓治疗,必要时给予球囊扩张治疗。
三、 发展和展望
金属内支架的应用大大减少了PTA术后的再狭窄或再闭塞,其形态稳定性限制了血管的回缩,从而防止了不利的血管重塑,但金属内支架本身具抗凝性,置入血管后需长期抗凝治疗,而且内支架置入并未彻底解决再狭窄的问题,目前认为PTA术后再狭窄是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则注意由内膜增生所致。目前诸型支架尚未完全解决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以及支架扩张力不足所致的再狭窄和阻塞问题,寻找一种扩张力强、有生物降解特性及抗细胞增殖的支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肝静脉成形术
一、 经股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
(一) 适应症
(1) 肝静脉开口处膜性带孔者。
(2) 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闭塞而且隔膜薄弱者。
(3) 下腔静脉造影显示隔膜膨出者。
(二) 禁忌症
两侧髂静脉闭塞时
操作方法:首先经股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造影,初步确定肝静脉开口的大概位置,经股静脉途径破膜穿刺,使用Cobra导管在相当于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开口处寻找肝静脉开口,在寻找过程中,应不断旋转导管,肝静脉开口处隔膜菲薄时,利用导管头旋转的力量就可以划破隔膜,透视下可见导管突然向前跳跃并进入肝静脉内。如果利用导管的力量不能划破隔膜,则需要使用破膜钢针进行破膜。使用钢针进行破膜时,钢针前端的弧度要大些,可以有效的防止因用力穿刺致钢针滑入右心房而造成右心房损伤和心包腔内出血。破膜成功后,行选择性肝静脉造影并测量肝静脉压力,随后插入扩张管和球囊导管,球囊扩张后再次测压和造影复查,根据压力梯度决定是否放置内支架。
经股静脉途径行肝静脉成形术由于仅仅通过一个途径即可完成治疗过程,在操作技术上难度不大,在下腔静脉造影后紧接着进行,是其优点之一。但是在BCS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适合采用经股静脉途径进行破膜和球囊扩张的病例不多,并且由于下腔静脉与肝静脉之间存在锐角,使肝静脉支架无法送入和释放,若必须放置肝静脉内支架,则需要经颈静脉途径放置。
二、 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
(一) 适应症
(1) 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阻塞。
(2) 肝静脉开口处节段性阻塞。
(二) 禁忌症
(1) 肝静脉开口于右心房。
(2) 肝静脉开口处据右心房的距离小于1cm
(3) 肝静脉闭塞远端主干内存在新鲜血栓。
(4) 凝血功能障碍。
操作方法:将猪尾巴导管经颈静脉或股静脉插至下腔静脉肝内段下端,首先行下腔静脉造影,初步了解、判断肝右静脉和肝左静脉开口位置,然后将引导导管(Cobra导管、RUPSS一100穿刺套针、房间隔穿刺针或直头导管)经右侧颈静脉通过上腔静脉、右心房进人下腔静肝内段,引导导管进人下腔静脉内的深度应在肝静脉开口水平下方,经引导导管插入破膜穿刺针,将破膜穿刺针退至肝静脉开口处,透视下对肝右静脉或肝左静脉开口处进行试探性穿刺。破膜成功后,行选择性肝静脉造影并测量肝静脉压力,随后插入扩张管和球囊导管,球囊扩张后再次测压和造影复查,根据压力梯度决定是否放置内支架。
三、 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
(一) 适应症
(1) 肝静脉开口处膜性或节段性闭塞,采用经颈静脉穿刺破膜未成功者。
(2) 下腔静脉放置血管内支架后出现肝静脉闭塞者。
(3) 肝静脉开口距离右心房下缘小于1cm者。
(4) 肝静脉膜性阻塞有细孔者。
(二) 禁忌症
(1) 存在大量腹水者
(2) 凝血功能障碍者
(3) 肝静脉广泛性闭塞是相对禁忌症
(4) 肝静脉闭塞合并肝癌,肿瘤位于穿刺通道者
操作方法:在部分病例中,肝静脉开口位置较高或经颈静脉试探性穿刺肝静脉未能取得成功 时,应选择经皮肝和经颈静脉途径行肝静脉成形术。首先经股静脉途径穿刺行下腔静脉造影和侧压,经右侧颈静脉穿刺并放置一根 8F以上导管鞘备用。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可以用二种方法,一种方法在透视下于腋中线第七、八肋间使用 21G Chiba针试探性穿刺肝静脉,了解肝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和肝静脉之间交通支的情况,然后使用18G套管针穿刺最粗大的肝静脉主干或分支,穿刺成功后经套管针插入0.97mm或0.89mm导丝,将导丝远端插至肝静脉阻塞处,退出套管针,沿导丝插入4F或 5F Cobra导管至肝静脉主干内备用。第二种方法在超声引导下,使用 18G穿刺套管针直接穿刺最粗大的肝静脉主干或分支,穿刺成功后经套管针插人导丝和交换插入导管,以备肝静脉造影和破膜用。穿刺点的选择应掌握三个要点,一是穿刺点进针方向与肝静脉主干方向应尽可能平行,以便导丝和导管的进入。二是皮肤穿刺点与肝静脉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短,以减少对肝脏的组织损伤。三是肝静脉穿刺点与肝静脉闭塞处的距离应尽可能长,以有利于调整导管和穿刺针的方向和避免进行导丝交换时导管从肝静脉内滑脱。经皮经肝顺行性破膜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的步骤如下:
经皮经肝将导管插至肝静脉主干后,使用高压注射器行肝静脉造影进一步明确肝静脉阻塞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造影后测量肝静脉压力。经导管插入导丝硬端或其他破膜用穿刺针沿肝静脉行走方向向下腔静脉破膜,破膜成功后,将导管送至下腔静脉内,交换导丝软头进人下腔静脉内。经颈静脉导管鞘插人血管异物钳至下腔静脉肝静脉开口处,捕捉已位于下腔静脉内的导丝软头,将肝静脉内导丝经静脉导管鞘拉出,此时形成经皮经肝进人肝静脉一下腔静脉一右心房一上腔静脉和经颈静脉引用的导丝轨迹。
导丝轨迹建立后,颈静脉插入10F-12F扩张导管,对闭塞段行预扩张,尔后插入球囊导管至肝静脉闭塞处进行扩张,扩张成功后,退出球囊导管,交换插入造影导管,再次行静脉造影和测压,根据造影和压力梯度决定是否放置肝静脉内支架。此种方法的优点为破膜成功率高,避免了盲目穿刺破膜。由于仅使用4-5F导管通过肝脏,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导管对肝脏的创伤。
四、 多途径穿刺法行肝静脉扩张和内支架放置
在部分疑难和复杂病例,采用单途径或双途径穿刺仍未能取得成功时,需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经股静脉和颈静脉多途径穿刺,方能取得成功。多途径穿刺的顺序通常是:首先穿刺股静脉,用于下腔静脉造影,其次穿刺颈静脉,最后行经皮经肝穿刺。在多途径穿刺中又以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造影对诊断和治疗最有意义。
(一) 肝静脉内支架放置的适应症
(1) 肝静脉球囊扩张后出现急性再狭窄:肝静脉球囊扩张后对照性造影显示弹性回缩大于50%,压力测量肝静脉内压力下降小于10cmH2O。
(2) 肝静脉球囊扩张后再狭窄:首次肝静脉球囊扩张时效果满意,但是,数月或数年后出现临床症状的复发,经复查造影证实出现再狭窄。对于再狭窄的治疗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再狭窄处给以球囊扩张和内支架放置;第二种方法是寻找另外一支肝静脉给以球囊扩张和内支架放置。
(3) 肝静脉开口处节段性闭塞:球囊扩张后节段性闭塞未能达到有效扩张者。
(4) 下腔静脉内支架放置后引起肝静脉开口处阻塞。
(二) 肝静脉内支架放置的禁忌症
(1) 肝静脉开口于右心房:支架可能脱入右心房。
(2) 肝静脉开口距离右心房小于1cm:同样存在着支架脱入右心房的危险。
(3)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内充满新鲜血栓:支架将陷入血栓中。
操作过程:肝静脉内支架的放置总是在球囊扩张和对比性造影后紧接着进行,放置肝静脉支架几乎总是经颈静脉途径,因为这一途径使支架输送导管基本保持伸直状态,便于支架的输送。在退出造影导管后,保留导丝,此时应选用加强导丝,沿导丝送入支架输送器,支架输送器应送至肝静脉深处。透视监视下将内支架送至输送器前端,根据造影图像确定支架放置部位,同时以邻近骨骼或标尺作为标记,缓慢后退和调整输送器至标记处,嘱病人屏气,并在病人屏气状态下将支架释放。肝静脉内支架释放完毕后应立即观看支架弹开的程度,如果支架弹开满意,将造影导管送至支架远端,再次给以造影和测压;如果支架弹开不满意,应使用球囊导管对支架进行扩张。
五、 经副肝静脉引导行肝静脉成形术。
(一) 适应症
(1) 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闭塞而副肝静脉较细小,副肝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存在交通支者。
(2) 肝静脉闭塞伴有大量腹水而无法行经皮经肝穿刺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