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作为心脏颤动的两个方面,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临床研究的最热点和最难点。
一、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ESC 2009最新报道
(一)心房颤动的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现阶段的房颤抗凝仍然应当依据CHADS2积分选择药物抗凝剂华发林及抗血小板药如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等。
依据作用于凝血途径位点的不同,目前的抗凝药物主要有维生素K抗凝剂(作用于Ⅱ、Ⅶ、Ⅸ、Ⅹ),活化Ⅹ因子(Ⅹa)的抑制剂及凝血酶的直接抑制剂三种。因为房颤病人需要长期抗凝,我们希望口服抗凝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良好的药效及使用安全性,无需监测的相对固定的有效剂量,起效时间短,较少药物相互作用及不易受饮食影响等。荟萃分析表明,应用目前的维生素K抗凝剂华法林能够减少房颤导致的中风60%。Phillippe报告说,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维持INR在2.5-3.5较好,而Marc Cohen则认为院外抗凝保持INR在2.0-3.0较好。然而来自美国的Marc Cohen报告说,目前仍有65%的房颤患者未行理想的抗凝治疗;另一方面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因为治疗窗小 、需要频繁检测、药物与药物间和药物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也有过度抗凝的问题存在。华法林使用的过于繁杂使得其服药依从性较差。
活化的X因子(Xa)作为血栓始发和形成阶段的瀑布效应的中心环节,是溶栓和抗凝治疗时的重要的靶标。令人振奋的是,加拿大Stuart J. Connolly汉密尔顿报道了对于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dabigatran)的长达2年的RELY的研究结果,为口服抗凝药开辟了新的天地。该研究由44个国家超过900家单位参加,共入选18113例房颤合并1个中风危险因素病人,达比加群每次110mg、每日2次,达比加群每次150mg、每日2次与华发林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达比加群每次110mg、每日2次,与华发林的预防卒中效果相当,而大出血发生率减低;达比加群每次150mg、每日2次,对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华发林,而其大出血发生率与华发林相当。其他有关达比加群和达比加群酯的研究包括已经完成的REMODEL研究(全膝关节置换病人),REMOBILIZ研究(全膝关节置换病人)和ERENOVATE研究(全髋关节置换病人);正在进行中的有RENOVATEII研究(全髋关节置换病人),RECOVER研究(急性肺静脉栓塞病人),REMEDY研究(肺静脉栓塞病人的二级预防),RESONAT研究(肺静脉栓塞病人的二级预防),EREDEEM研究(心肌梗死后病人)。
比较新型Xa的抑制剂idraparinux每周皮下注射2.5mg与维生素K抗凝剂的AMADEUS研究不得不提前终止,因为研究发现随着应用时间延长,idraparinux能够导致大量出血,特别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idraparinux与维生素K抗凝剂相比并没有增加病死率,下一步应着力于研究其依据病人年龄及肾功能情况制定相对安全剂量范围。Idrabiotaparinux作为idraparinux生物素化的形式,是一种具有间接的和长效的抑制Xa因子活性的抗凝剂。该药仅一周皮下注射一次即起到很好的疗效,病人的依从性好,不需要检测血凝,也没有药物之间或者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应用avidin可以特异性的立即逆转idrabiotaparinux的抗凝效果。不久,就会有超过25000例VTE和房颤病人应用一drabiotaparinux和/或idraparinux的临床研究结果出来。Alexander医师还介绍了有关Idrabiotaparinux和idraparinux的Van Gogh研究、CASSIOPEA研究、AMADEUS研究、BOREALIS-NF研究和EQUINOX研究。BOREALIS-AF正在对idrabiotaparinux不同病人的剂量调整进行研究,大约入选10000例房颤病人; CASSIOPEA则专门研究Idrabiotaparinux对肺栓塞的作用。
总之,drabiotaparinux和达比加群有可能成为继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华发林、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之后的治疗房颤、静脉血栓形成等的抗栓药物。
对于抗血小板药,Paulus K重点介绍了ACTIVE研究:尽管ACTIVE W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和阿斯匹林合用对中、高危中风危险的患者不如口服抗凝药物,但是ACTIVE A表明对房颤患者,CHADS2积分超过1分(包括1分)者,结果显示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合用有效降低房颤的血管性事件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对于无法口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合用是较阿司匹林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合用能显著降低11%的主要血管事件 (P=0.014) ,而且获益持续4年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