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由于大剂量药物毒付作用明显而不能继续接受药物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约占全部患者的20%,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一般应当首选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这类微创根治性外科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1970年Jannetta 医师提出的,经后人不断改进,目前已日臻完善。
当前MVD手术采用显微外科,内镜辅助,锁孔,电生理监测,责任血管认定等改进技术,使这项手术治愈率和安全性大大地提高,绝大多数三叉神经痛的病人,首选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是一项科学的和明智的选择。
然而,尚有一部份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由于高龄体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或者担心开颅术而不愿行MVD者,尚可因人因时制宜,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射频,球囊加压,药物封闭,放射外科等项治疗。
1985年10月山医附院领导和张成主任派我去青岛市跟孟广远教授学习“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由于孟教授悉心指导及较多操作机会,使我初步掌握了该项治疗方法。从此,我便开始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开展了“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工作。这项医疗技术正如其他外科手术操作一样,“看着容易做着难”。其实,“前入路卵圆孔半月神经节穿刺术”要达到“靶点精确定位并不容易。虽然大学毕业后,我已有了近2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但是,采用徒手(Free hand)前入路穿刺卵圆孔仍然遇到许多困难。卵圆孔部位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颅内有Meckel囊,邻近有颈内动脉、海绵窦等重要解剖结构,所以进行这一操作时必须十分小心和慎重。为了掌握卵圆孔精确穿刺这一方法,我曾多次到山东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向老师请教,还多次去解剖实验室观察和测量颅骨标本、颅底结构及卵圆孔有关数据和变异。与此同时,我多次写信请教孟广远教授和钱捷教授,学习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卵圆孔定位仪的设计及制作原理等。
1987年12月我被公派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医学中心作为交换学者去访问学习。在犹他大学期间,我一边在实验室进行“神经细胞移植实验研究”,一边去病房和手术室参加查房和参观各种手术。其中特别关注美国医生对“顽固性三叉神经病”的治疗方法。据我观察,美国医生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或年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一般均采取外科开颅手术,将颅内病变切除或用 Teflon隔离三叉神经根与责任血管,称为微血管减压术。个别病人三叉神经根部分切断术(Daddy氏和Frazier手术)已很少施行。对于年老体弱、年事已高的患者首先选择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术。犹他大学医院的医生一般每周预约2名病人,在X线屏幕下进行靶点定位,然后拍颅底片证实靶点无误,再进行射频热凝治疗。一般病人治疗十分顺利,疗效可靠。但有时也遇到疑难病例,穿刺困难,射频穿刺针难以进入卵圆孔,医生同样紧张和着急得满头大汗。
1989年我从美国回国后,借鉴了美国医生的操作方法和经验,采用国产射频治疗仪在门诊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56例,疗效也较满意,没有严重并发症。1989年9月27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由中科院院士韩济生教授主持下在北京成立。我出席了首届学术会议并宣读了“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初步体会”论文,并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成为该学会奠基会员。
1990年9月我邀请了美国佐治亚州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MCG)的史密斯(J.Smith)教授来我院访问并示范癫痫外科手术。在此期间,他发现我们所用的射频仪较简陋,他十分友好地主动将他私人购置的一台射频仪(Radionic)赠送给我们。从此,我们有了一台进口的射频治疗仪和两台国产射频仪,可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病人例数不断增多,疗效可靠,并收到了大量病人感谢信,特别是受到年老体弱病人或不愿开颅手术患者或者难以承受伽玛刀昂贵费用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欢迎。至2000年我们已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多达1109例。2007年,我们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射波刀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使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又多了一条途径。
为了探索前入路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靶点的精确定位,我们采用了先进的高科技设备三维CT(3D-CT)和神经导航定位系统来导向或验证卵圆孔半月神经节的精确靶点,使射频治疗技术与现代电子计算机影像技主结合起来。
这一初步研究成果,受到医学界重视,先后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及《Clin J Pain》上发表,并获得2001年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
2007年12月份,我院采用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数量已达2700余例,手术有效率为95%以上。这项技术受到国内同道的重视,我曾应邀到上海、西安、福建、深圳、昆明、河南、上海、河北、江苏、新疆及我省许多医院前来参观和会诊及操作示范和治疗病人,使这项技术得到推广造福病人。
2008年5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潘伟生教授邀请我出席“香港及澳大利亚联合科学大会”。在会上报告了“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论文”,并获得了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奖牌。
总之,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在部分患者中仍然发挥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以上是我二十余年来用本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点滴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