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排出是一种反射性动作,是在神经的支配下多器官协调进行的。里急后重作为排便时一异常症状反应,是由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受到刺激而引起,可以是炎症的原因,也可以是解剖、病理等因素所致。在古代里急后重是痢疾的一个常见症状,而现今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中,下面结合文献就里急后重的涵盖内容及治疗做一探讨。
1、概念含义
里急后重一词出自《难经・第五十七难》,其说“泄凡有五”,“大瘕泻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里急后重作为一证名,有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之意。里急者,腹中不宽快也。未大便之前出现下腹部不适、腹痛,而欲大便时则迫不急待,叫“里急”;大便时有窘迫感,排出时不畅,肛门沉重下坠,且便后仍有大便未排净的感觉,叫做“后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所谓下迫,即指急欲大便而又排便不畅的窘迫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泄泻论》:“暴注者,是注泄也……下迫者,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类经・疾病类》注云:“下迫,后重里急迫痛也。”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解释暴注下迫说:“暴注,卒然泻也。下迫,里急后重也。”所以,“里急后重”证名与《内经》的“下迫”证名有异曲同工之意。
2、病位病机
《景岳全书》论里急后重说:“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气虚则气陷下迫。欲治此者,但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则无有不愈。”广肠,指包括现代医学解剖的乙状结肠和直肠两部分的肠段。《证治要诀》说:“广肠,言其广阔于大小肠也。”在乙状结肠言可里急,在直肠言可后重。
外邪所致的里急后重,每便后得减;凡虚病的里急后重,多便后不减;气虚、气脱者,里急而频见污衣;气陷者,后重而便后转甚;阴血虚者,每虚坐努责。所以,里急后重病位在广肠,气血邪毒凝滞其中,病本则在于脾肾,肝气郁结,脾肾虚弱与其的产生密切相关,故此寒热虚实皆可发病。
3、泻痢辨究
里急后重之词,初见于《难经》的“大瘕泻”病,《万病回春》说:“大瘕泄者,里急后重也。”而对大瘕泻的理解,后人则有多种解释。
①指痢疾。《研经言》说:“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
②由肾虚所致类似痢疾的阴虚病症。《医贯・痢疾论》说:“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里急后重,悉似痢疾。”
③五更肾泄。《罗氏会约医镜・杂证》说:“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每在五更明之时。”
④热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
⑤腹有瘕聚。清・怀抱奇《古今医彻・杂症》说:“大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
4、治疗法则
《沈氏尊生书・脾病源流》:“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顿服之。”《儒门事亲》则说:“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或茎中痛亦然。”《医宗必读》提到用承气汤治疗。《河间六书》说:滞下“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里急后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是有物结坠也。若脉浮大甚不宜下,虽里急后重,而脉沉细弱者,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温养而自愈。里急后重闭者,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加木香、槟榔宣通其气。”
在治疗上,刘河间强调,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以及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等原则。调气是调理大肠之气滞,鼓舞脾胃之气机。《景岳全书》说:“然调气之法,如气热者凉之则调,气寒者温之则调,气虚者补之则调,气陷者举之则调,必使气和,乃为调气。行血之法亦然。”为此,针对里急后重的不同病机类型,选用不同的治则方剂辨证施治。
具体辨治上,湿热者,可以清热利湿,佐以调气为治法,方选芍药汤加减;寒湿者,以温化寒湿、调气和血为治法,方选胃苓汤加减;气滞者,以理气化滞为治法,方选木香槟榔丸加减;气虚者,以补气固涩为治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血虚者,以滋阴养血、清热止泻为治法,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味。
5、今病看法
虽然在古代文献中,里急后重病症多见于痢疾之中,但其表现的腹部拘急疼痛和肛门直肠的重坠及大便频次增多症候,在现今除见于细菌性痢疾之外,与很多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如:急性阑尾炎、盆腔脓肿、输尿管结石、乙状结肠冗长、女性盆腔脏器下垂、溃疡性结直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直肠癌、肛隐窝炎等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表现,从这一点上说,这些疾病具有共性,然而不能就此而同一论治,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里急后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