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 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的思想, 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 ⋯⋯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谓也。”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崔云竹
通过解读古代文献, 我们认为“治未病”包含三个含义: 一是未病先防, 强调摄生, 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防变, 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三是已病防复, 防止疾病的复发。在糖尿病治疗中, “治未病”的意义体现在糖尿病过程的各个阶段。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指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 密切监控糖尿病高危人群, 二是促进糖耐量减低人群向正常糖耐量转化, 阻断糖尿病的蔓延。总之, “未病先防”体现在糖尿病的预防方面。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分为三个临床阶段: 1、正常血糖; 2、糖尿病过渡阶段, 即血糖稳定机制损害阶段, 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IFG ) 及糖耐量异常( IGT) ; 3、糖尿病阶段。临床上, 在第一、二阶段即正常糖耐量和血糖稳定机制损害阶段, 此时并未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 或者仅有某一轻微症状出现,这种“未病”状态约有三分之一发展为临床糖尿病。《灵枢・五变篇》曰: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五脏柔弱”相当于现代西医学所说的遗传易感性。据研究报道, IGT 患者发生糖尿病的机率是正常人的100 倍,而且IGT 是能够遗传的, 因此防治IGT 是阻断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关键。在此阶段的患者, 要注意从饮食、运动、调畅情志等方面入手。
由于消渴病( 糖尿病) 的初期病因病机是阴虚燥热, 在糖尿病前期治以养阴清热之剂, 如白虎汤、消渴方等, 可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主要表现在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 以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面。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可见早期治疗可以防止病邪从轻到重, 从表到里, 已病之后不但要治疗已病脏腑, 同时还要调理未病的脏腑, “先安未受邪之地”。糖尿病患者久病气阴两虚, 气虚则血行无力, 可致瘀血; 阴虚燥热, 热灼津液, 血液粘稠, 也可致瘀血内阻。因此瘀血内阻是糖尿病的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的根本原因, 活血化瘀法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2 型糖尿病患者处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凝、高血粘状态, 这些指标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活血化瘀药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变,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栓素B2 的水平等。林氏等[ 1]研究发现气阴两虚夹瘀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其主要治疗法则, 活血化瘀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主要取其减少蛋白尿、水肿,延缓肾功能不全进程的作用。林颖等[ 2] 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法( 方选生脉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用: 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芪、山药、苍术、玄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地龙、茯苓) 配合视网膜光凝, 治疗42 例患者, 观察治疗前后眼底病变情况、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等及内皮素-1 水平变化, 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法合激光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杨红等[ 3] 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汤剂( 组成: 黄芪、知母、花粉、僵蚕、银花、紫草、玉竹、地龙、丹参、桑叶、黄连、白附子、全蝎、鬼箭羽、桑白皮。水煎服, 1d1 剂, 早晚饭后分服) , 治疗糖尿病DPN 病人35 例; 对照西药组30例, 给予甲钴铵( 500g/ 片, 3 次/ d, 1 片/ 次, 口服) ,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在神经传导速度、足背静脉的血流灌注量、右食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而且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 结论: 基础治疗中加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治疗本病, 具有标本兼治、通补兼施、刚柔相济的特点, 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从临床实践可以看到, 糖尿病患者及早应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方剂, 如祝谌予的降糖对药方, 能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已病防复 “已病防复”主要是指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复发及范围扩大。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病, 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以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由于二者是同步发展, 所以定期复查眼底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 还可以提示早期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以尿微量白蛋白为标志, 继之出现临床蛋白尿, 最后可发展为终末期肾衰。因此防止糖尿病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降低蛋白尿、控制饮食蛋白及钠盐的摄入量等。张明玺[ 4] 认为这些治疗尚不能完全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他通过实验证明从活血化瘀的中药丹参、红花中提取的丹红注射液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相关指标, 在降低24h 尿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方面疗效较好。临床研究发现[ 5] 从活血化瘀中药三七、黄芪、丹参、玄参中提取的复方血栓通胶囊有活血化瘀, 益气养阴之功, 可通过保护微血管结构, 改善微循环, 抗氧化应激, 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降低尿蛋白总量、改善血脂, 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由此可见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恶化, 并能减少多脏器损害,避免并发症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的精华, 与现代医学的“疾病防控”异曲同工。现在,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治未病”在多种疾病, 尤其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在应贯彻糖尿病病程的始终。
参考文献
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