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此称谓,但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消渴病日久出现的水肿、胀满、尿浊、吐逆、肾消、关格等症与糖尿病肾症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如《诸病源候论》载云:“其久病变成痈疽,或成水疾”。《圣济总录》云:“此病久不愈,能为水肿痈疽之病”。
《杂病源流犀浊》云:“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膝肿而小便少者”。均指出消渴病日久可并发水肿、胀满。《证治要决》云:“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中滚涌,更有浮溺面如猪脂,此精不禁,真元竭也”。这种尿浊如脂多见于糖尿病肾病尿中有大量蛋白者。《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为肾消病也”。这里描述的肾消症状很类似于糖尿病肾病晚期表现。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指心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即痰浊、水饮、瘀血。病程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不同。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中晚期则向阴阳两虚转化。病变过程中,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证候多见、变证由生,其中瘀血阻络最为关键,肾虚血瘀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全过程。
1、气阴两虚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燥热伤津耗气,加之内伤七情,郁火暗耗阴精,肾阴不足,肝木失养而致肝肾不足,气阴两虚。
2、肾虚血瘀 气虚运血无力,阴虚血行艰涩,血液运行不畅而瘀阻经脉,形成肾虚血瘀证候。
3、脾肾亏虚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消渴病日久,脾胃虚弱,生化无源,脾不升清,气血生化乏源。加之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先天之精得不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致肾更虚,精气不固,摄纳无权,精气下泄。日久,则脾肾气虚,进而导致脾肾阳虚。脾阳亏损,更致肾阳衰微;反之,命门火衰,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蒸腾气化不利,开合失司,水湿内停,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病情进展则脾阳虚衰,肾阳衰微,浊毒内蕴,水道不通而致尿闭、关格。
4、阴阳两虚 消渴以阴虚为本,消渴病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致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又病久入络,血脉瘀滞,形成肾阴阳两虚,血滞水停之证。
二、分型论治
1、肝肾不足、气阴两虚型
主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涩昏花,
小便量多,舌红少津,脉沉细。
分析:本型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累及肝肾。脾气亏虚不能濡养周身而感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阴虚津不上承则口干舌燥;阴虚及下,肝肾亏虚,木失所涵,目涩昏花;虚阳上浮则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小便量多。舌脉皆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活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15g 山药10g 山芋肉10g 菟丝子15g 生黄芪30g 葛根30g 五味子6g 玄参10g 赤芍15g
辨证加减:阴虚阳亢,头晕头痛者,加天麻、钩藤;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百合;有阴虚血瘀之象者,加丹参、川芎、当归。
本病晚期真阴竭于下,虚阳浮于上,虚风内动,可见神志不清,四肢抽搐,治当育阴潜阳熄风。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并配合西医对症治疗。
2、肾虚血瘀型
主证: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时有耳鸣,手足心热,小便不利
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涩。
分析:消渴病气阴两虚,病久及肾,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气虚致倦怠乏力;阴虚日久化火,消烁精微,机体失于濡养,见形体消瘦,手足心热;气虚无力运血,阴虚血行艰涩,血行不畅而瘀阻经脉。舌脉皆为瘀血征象。
治法:补肾活血
方药:活血益肾汤
丹参15g 赤芍15g 桃仁15g 党参20g 益母草15g 首乌15g 菟丝子15g 牛膝15g 山药10g 枸杞15g 山芋肉12g
辨证加减:阴虚火旺明显者加黄柏、知母;乏力明显者加黄芪;口干多饮加花粉,葛根,麦冬。
3、脾肾阳虚、湿停瘀阻型
主证: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胸闷,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暗红,苔白,脉沉细涩。
分析:脾气亏虚,不能生化水谷精微以荣养全身,则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肾气虚则腰膝酸软;中阳虚久,累及肾阳,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故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小便不利;阳虚不能温煦,则畏寒肢冷;水气上逆凌心则胸闷;阳虚寒凝,血脉运行不利,出现瘀阻征象。
治法:健脾温肾、活血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附子6g 干姜9g 白术12g 厚朴12g 茯苓15g 牛膝15g 车前子15g 黄芪30g 防己15g 丹参15g 益母草15g
辨证加减:水肿甚者加五皮饮;纳呆腹胀加陈皮、内金;大便溏泄加薏苡仁、莲子肉;瘀血明显加桃仁、红花、泽泻。
4、阴阳俱虚、浊毒壅盛型
主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畏寒怕冷,全身浮肿,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头晕头重,恶心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不通,舌淡暗苔白厚脉沉细。
分析: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命门火衰,温煦无力,见畏寒肢冷;阳虚气化无力,水湿浊毒内停,见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水邪上泛则面色黧黑,恶心欲吐,头晕头重;阴虚化火,则手足心热;舌脉亦为本病表现。
治法:滋阴温阳、活血利水、通腑泄浊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附子6g 肉桂6g 熟地15g 山药12g 山茱萸10g 茯苓12g 泽泻12g 桃仁10g 红花10g 丹皮12g 车前子30g 益母草15g 石菖蒲10g 佩兰10g 竹茹10g 大黄6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