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移开压迫神经的血管,在神经与血管之间置入减压材料,达到术后面部疼痛消失。这种减压性的手术不切断神经,保留三叉神经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术后面部感觉保留。因此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去除病因的治疗方法,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本文旨在通过手术治疗1014例三叉神经痛,疗效好,介绍减压术的经验,且却夸谀之嫌,仅介绍提出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研讨。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吕福林
临床资料
1,1014例中,男527,女487;年龄,26-82岁;病程0.5-32年;疼痛侧别,右侧504,左侧439;部位,Ⅰ支75例,Ⅱ支166例,Ⅲ支150例,Ⅰ-Ⅱ支84例,Ⅱ-Ⅲ支358例,Ⅰ-Ⅲ99例,双侧性82例。
2,手术方法:采用乳突后颅骨小切口,在桥脑旁区找到压迫三叉神经进入区的血管,予以分开,充填隔膜,隔开减压。
3,术中发现,如表示 压迫三叉神经进入区的血管
血管
例数
血管压迫类型
接触
压迫
粘连包绕
贯穿
小脑上动脉
767(75.64)
281
244
234
4
小脑前下动脉
76(7.50)
30
26
20
基底动脉
12(1.18%)
10
2
动-静脉畸形
112(11.05%)
40
37
35
小脑后下动脉
10(0.99%))
9
3
静脉
37(3.65%)
21
16
4,术后疗效,在1014例中,术后当日止痛者979例(96.55),有听力消失者5例,小脑症状的6例,复发的11例,还有面肌无力、轻的度低组颅神经及脑脊夜漏等症状的13例。
讨论
1、适应证的选择
(1)长期药物治疗止痛效果减弱或消失者,或有副作用或对药品过敏反应等无法坚持药品治疗,而且愿意接收手术治疗者。
(2)采用过酒精周围支封闭,撕脱或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复发者。
(3)第Ⅰ支痛或第Ⅰ、Ⅱ、Ⅲ支痛者,或双侧性三叉神经痛,应用此种方法一期或分期手术者。
(4)三叉神经痛伴有面肌抽搐(称痛性抽搐)者。尤以年青患者。
(5)全身重要脏器无严重的疾患,年龄在70岁以下且愿意手术者;对于70岁以上,全身情况良好,亦应积极慎重地考虑手术治疗。
2、减压术体位:头位为侧卧位,患侧向上,头颈超过手术床头顶端,头面部向健侧旋转100角,头的正中线(矢壮线)与床面保只持平行,使头向前倾,下颏距胸骨约俩横指,肩部用绷带向臀部牵拉固定,使头颈肩夹角大于900 角,头架固定,这种头位暴露神经根,也提供最大空间方便手术(图1、a,b)。
3、切口设计:设计刀口的原则是头颈部瘦长者切口稍短,头颈短粗者切口稍长,且向下斜一角定角度(图2,a,b)。设计切口前首先确定枕部骨性标志,如乳突、枕外粗隆、项上、下线及二腹肌间沟的位置。通常项下线与二腹肌间沟的交点为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部。手术切口有2种,①斜行切口,用于头颈短粗型,在患侧乳突上俩横指,向中线方向下方,做200~30 0角切开。②横行切口,用于头颈瘦长型,在患侧乳突上俩横指,向中线平行切开。切口长度3~5厘 米 。
4、骨窗:骨窗有两种,一是三角形,二是圆形。钻孔部位应选自乳突后导血管的下方或侧下方,一般钻孔咬开扩大骨窗≥或≌2厘米。骨窗顶端在连接部,两侧达硬脑膜的窦边缘,。
5、硬脑膜切开:硬脑膜切开可分三角行或“┸”字或瓣状3种切开。三角形切开,顶角指向连接部,硬膜向基底部翻开固定。
6、探揸桥脑旁区:此区是指桥脑旁区与斜坡之间的区域,其中主要有三叉神经、动脉及静脉等。方法是采用小脑外侧上入路,将小脑拉向中线后方,放出脑脊液,看到岩静脉和面神经予以保护。在岩静脉入口处,向前下方0.5厘米 既见到三叉神经感觉根,找到神经进入区(桥脑处)的周围异常血管,确定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并予以分型。操作中注意3点:①脑压板的做用不仅是向中线压迫小脑,另一个是缓慢地排出脑脊夜;②适时的松开脑压板或牵开器,减轻对小脑或神经的压迫或牵拉损伤;③不要处理或损伤岩静脉及其分支,尚若阻当视线需要处理,用双极电凝两次以上剪断,以扩宽术野.
7、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三叉神经进入区主要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及其静脉与分支。俩者的走行关系为“ 十 ”字交叉、斜行交叉、少数包绕扭曲及贯穿等形式。为表达血管搏动性与跨绕性对神经压迫的基本病理解剖特征,可分为接触、压迫、粘连包绕、及贯穿四型。分型标准:①接触型,血管与神经接触,但不压迫神经;②压迫型,血管压迫神经根,并有压迫的凹行痕迹;③粘连包绕型,血管与神经被粘连带包绕在一起,并有神经移位变形;④贯穿型:血管贯穿压迫了神经。掌握分型的目的有利于手术决策。分门别类的处理。接触或压迫型可用小棉块垫在动脉、静脉壁上锐性分离推开;对动一静脉或较细小静脉可电静脉剪断,保留动脉;粘连包绕型,锐性分离松解粘连并剪断;贯穿型,应沿神经长轴方向做纵行切开神经束膜,并切开神经束,将贯穿的血管推移幕侧,远离神经进入区。血管处理的注意点:①动脉无论粗细大小严禁电灼,银夹夹闭,防止脑干缺血;②对较粗大静脉应尽量保留,保持脑干血液回流通畅;③不可遗漏多支的血管压迫,只处理其中一支,术后可仍有疼痛发作。
8、神经减压:神经减压是指对三叉神经进入区的减压。分为隔开或围套式减压两种。围套式减压是指将压迫神经的血管移开,在神经血管间隙内置入减压材料并包绕神经固定。使神经不再遭受血管搏动性刺激,术后可停止疼痛。目前常用减压材料(减称隔膜),有涤纶片和Teffron棉毡块。如涤纶片高压消毒后,剪成0.5×1.0平方厘米形的长方块应用。注意减压材料不要打摺,松紧适度,固定牢固。
9、关颅:关颅与开颅同样重要,除常规止血、冲洗、小脑复位、缝合及消毒外。注意点:①硬脑膜要严蜜缝合,确保不漏脑脊液;②因二腹肌间沟表面缺乏项部肌群覆盖,严格按解剖层次缝合,即枕肌、肌膜、帽状健膜及头皮4层,一定做到缝合帽状腱膜,要覆盖切口的全长。③缺损的颅骨用金属网状钛板修补固定。
10、脑干诱发电位监测:脑干诱发电位可以及时发现,因牵拉或压迫小脑与颅神经,引起的诱发电位改变,调整牵开器或停止一段时间的手术操作后,脑干诱发电位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尔后再手术。因为长期的牵拉或压迫,可造成神经的不可逆性损伤,如听力、面部感觉等障碍。因次,脑干诱发电位的监测,是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不可缺少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
2 陈炳桓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学 北京出版社 1994年
3 段国升 朱诚 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年 北京
4 吕福林 陈援朝 段作蜂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华外科杂志
1991:29(6):375~376
5 吕福林 段作蜂 陈援朝 谭林琼等 “贯穿型”血管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年:33(8)505~506
6 吕福林 陈援朝 郑鲁等 桥脑旁区三叉神经、微血管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中
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7 :33(5)160~161
7 孙涛 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的远期疗效观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1 (16) (4)
8 种衍军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8:9 (3) (3)161~163
9 李善泉 显微血管减压术志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中国为侵袭神经外科杂
志 1998:9(3)(3)157~159
10 吕福林、谭林琼 小外科学 第二板 人民卫生出板社 2000 :11
11 MarR R.M. et al.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pn of Crancal rcrcts: lessons
learneel after 44000 Peeations. Jour naol of neurosurier1999:90,128.
12 Barker FG LR, Jannetta Bissonette DJ et al: The Long-term outoome of
microvasca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nal neurlgia N Engl Jmed: 1996
1077~183
13 Resnick DK Jajnatta PJ Bissannattso D et a: Microvascuar decompression for
glosso phayngcal neuralgpc Neurosurgery 36 60~99,1999
14 Barker FG H Jannetta PJ Bissonette DJ et al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newifacial spasm Neurosurg 82:202~210,1995
15 Day ID jscnnabitscner M Anatomie paition of the asterion Neurosurgery 42:
298~199,199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