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葡萄糖从尿中大量排出,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进而引发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和全身各种慢性并发症,最终导致失明、偏瘫、截肢等残疾,影响生活质量,威胁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的分类
90%以上的糖尿病都是2型糖尿病,多在30岁以后发病,多数患者在早期体内胰岛素产生正常甚至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无法有效地降糖,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血糖长时间控制不理想,自身胰岛素的产生明显减少,无法维持正常血糖。还有不到5%的病人是1型糖尿病,多在青少年发病,血糖波动较大,体内的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长期依赖胰岛素。另外,还有少数病人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印度,达五千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超过10%。如此之多的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说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但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与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与基因遗传有关,而且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
2、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多余脂肪主要聚积在腹部的中心型肥胖病人,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周围性肥胖者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在55岁以后发病。这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而且,自身胰岛功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4、现代生活方式: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和运动量减少成为现代社会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外部因素,这也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此外,紧张的生活环境,过高的精神压力也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外在原因。
因此,目前普遍认为,2型糖尿病多是在具有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长时间处于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运动消耗明显减少的状态下或/和处于紧张高压的环境中悄然发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增加。研究还发现,2型糖尿病并非单一基因变异或损伤,而是与多种基因的变异和损伤有关。现代生活环境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益增多,提示我们基因遗传并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唯一因素,而肥胖、高龄、现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环境等外界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起更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诊断标准
欧洲糖尿病联盟(IDF)与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建议一致,在2005年全球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中明确提出: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不应该超过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指标一直是国际上公认的诊断标准。简单地讲,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指开始进餐后的2小时,进餐75克葡萄糖或2两馒头为标准。医生在做出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有症状,就需要空腹或餐后血糖有两次达到上述标准,或者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害
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会因为在体内产生过多的酮体或形成过高的渗透压而损伤全身各个脏器,特别是脑、心、肾,严重者发生昏迷,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胰岛素发现以前,1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死于酮症酸中毒。
而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眼病、神经病变、足病以及心、脑、大血管病变等,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无明显感觉,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又错过了有效治疗的时机,无法阻止病情的进展,造成肾功能不全而导致尿毒症,视网膜渗出和出血而失明,足部破溃感染无法控制而导致截肢,全身动脉硬化、血液粘稠、血栓形成而心肌梗塞、脑梗塞,导致心力衰竭或偏瘫等。2型糖尿病病情轻发展慢,不容易发生急性并发症;而发病年龄偏大,同时存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尿酸等情况,为慢性并发症提供了滋生的温床,特别容易发生慢性并发症。这些慢性并发症也是致残、致盲、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的医疗开支,因此,对患者和社会的危害更大。
糖尿病的治疗
由于没有明确糖尿病如何发病,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良策”能根治糖尿病,因此任何一种“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偏方和秘诀都是苍白无力的。否则,也就不会有如此庞大的糖尿病患者队伍了。
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主要在于有效控制血糖和其他代谢紊乱,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的治疗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既要使血糖达标,还要使血压、血脂、血粘度、血尿酸等指标恢复正常。有些患者满足于血糖接近正常,或者不重视其他指标的监测和控制,这样的治疗都是事倍功半的。大量的研究发现,在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阶段,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糖尿病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使血糖等指标保持在达标状态,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采取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五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原则。病人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哪些生活习惯影响糖尿病治疗并能自觉地加以纠正,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积极做好自我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否则,其他的治疗将无从谈起。因此,教育是糖尿病治疗达标的前提。
只有患者能够按照所获得的知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和运动锻炼,才能使糖尿病的理想控制成为可能,否则,任何药物都不能彻底抵挡过量饮食、不愿运动、紧张繁忙带来的恶果。只有抛弃喜吃甜食、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嗜好,才能有机会体会糖尿病理想控制所创造的正常感觉。因此,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达标的基础。早期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使血糖达标而暂时不用药物。
降糖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各不相同,患者的病情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还要考虑到药物对并发症的影响,因此,一种药物不可能适合所有的糖尿病人,治疗方案必须个体化。最好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从而达到各种指标的良好控制。
研究发现,多数2型糖尿病人在明确诊断时胰岛功能已下降50%左右,这一降低主要由高血糖、高血脂引起。采用胰岛素及其他药物使血糖和血脂恢复正常后,胰岛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2型糖尿病应尽早应用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理想。其实,胰岛素随时可以根据病情来增加、减少剂量或换用口服降糖药物,毫无“成瘾、依赖”之嫌。
对各种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确保治疗方案的适合、有效,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除了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代表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正常<6.5%,更能有效地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也是监测的主要指标。另外,血压、血脂、血尿酸、血流变、肝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和胰岛功能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可以根据病程及有无并发症安排检测的时间。
糖尿病的预防
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与糖尿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空腹血糖的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空腹血糖受损(IFG),而餐后血糖的这个阶段称之为糖耐量低减(IGT)。如果不注意,这两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如果在这段时间就注意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规律生活,大多数人可以继续保持现有状态甚至回到正常血糖水平。现在我国健康体检越来越受到重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应该作为检测的指标。一旦早期发现,完全可以通过去除这些不良的外界因素来避免2型糖尿病的发生。
调查发现,青少年因为肥胖而发生2型糖尿病者逐年递增,已经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从青少年开始就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嗜甜食、过度高热量饮食,增加蔬菜等高纤维素食物,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一定的活动量,培养健康的心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