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俗称,多见于老年人。近十几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脑中风发病率愈来愈高。中风把原来生龙活虎的人折腾成残废,许多病人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视觉模糊,言语蹇涩,吞咽障碍,记忆减退,性情改变等。因此,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医学的发展在我国已有几千的历史,那么中医在防治中风方面有哪些优势?
记者:您好!王教授,请急性脑血管病为何又叫中风?
王教授:现代医学中所讲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因此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的特性一致,有起于顷刻之间,善行数变,变化多端,好侵袭人体头面、巅顶的特点,所以称之为“中风”。
实际上中风的名称很多,是伴随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该病的不断认识,以至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称谓。对中风的记载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黄帝内经・素问》一书,描述该病为“仆击偏枯”,即指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正式把该病命名为“中风”的是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并把该病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之别。这些医学论著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中风已有颇为深入的研究。还有的学者称它为“脑血管意外”及“脑溢血”。日本学者沿用我国传统医学称该病为“脑卒中”。民间将该病称为“半身不遂”,西医依据该病英文字母用缩写CVD表示。以上名称的称谓,均属于中风的范畴,患者切不可被繁多的称谓混淆,造成漏诊或误诊。
记者:引起中风主要有哪些因素?
王教授:中医认为中风病是在肝肾不足,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醇酒厚味、起居失宜、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而发病。风、火、痰、热互相影响而突然发病,是中风最常见的直接发病因素。
记者:“真中风”和“类中风”是怎么回事?
王教授:在祖国医学里,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称为真中风,简称真中,元代医家王履《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它包括面神经麻痹(俗称吊线风)。另外《伤寒论・太阳病》中所说的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主要症状的中风,也是真中风,它是与“伤寒”相对而言,属外感表虚证,与本病名同实异,不属本病的范畴。
类中风是指风从内生而非外中风邪的中风病证。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气逆;或血脉痹阻;或为湿痰壅盛,化热生风,而非外中风邪所致。但亦可由外邪引动而发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卒中。
有人把各种原因引起的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沸本莆蟹纾细袼道凑馐遣蝗非械模蛭脑瘫、脑寄生虫病、脑脓肿等均可引起偏瘫,面神经麻痹(属周围性面瘫,俗称吊线风,原归属于中风之中,现已从中风中列出)主要表现为口眼沸保庑┎《疾皇粲诶嘀蟹绲姆冻搿
记者:如何判断中风的轻重,何谓中经络、中脏腑?
王教授:中风病轻重有别,治疗方法不同,预后也不一样。临床上根据有无意识改变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变化,病症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病情重。
记者:中医治疗中风有哪些方法?
王教授:自古以来,中医对中风病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便有了详细的记载,在以后历代医家的总结中逐步得到完善和充实,形成了对中风从预防、急救、康复整个疾病全过程的一系列诊断、治疗方案。
首先在中风的急救治疗上中脏腑分闭证和脱证。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伴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小便闭等症,属实证,急宜祛邪开窍。闭证根据有无热象,又分为阳闭和阴闭。阳闭有热象,属肝风痰热内闭,治疗上离不开“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或用清开灵注射液静滴。阴闭无热象属痰湿蒙蔽神机则需给予苏合香丸,不可再给予三宝。脱症以阳气欲脱为主,伴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声如鼾,或汗多等症,属虚症,急宜扶正固脱,可用参附或生脉类注射液等等。闭证、脱症均为危急重症,治法不同,必须分辨清楚。
在急救治疗上还可使用针灸方法:如针刺人中、涌泉、太冲、内关等。
其次,在中风康复治疗方面,中医也有它独特的优势,如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用,可以起到调理养护,达到功能康复的目的。
记者:中风病可否预防?
王教授:中风病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征兆称之为中风病先兆症,中风病先兆症是与中风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其中一部分人可发展为中风病,但大部分人经过治疗、调养,可防止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因此说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中医预防中风内容丰富,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涉及养生、饮食调养及运动疗法;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身心健康,重视调畅情志,做到心胸豁达,喜怒有节。
总之,无论在中风病的急救,还是康复和预防方面中医都有着独特优势,由于疾病发展、转归的各个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所以在治疗上可以根据病情灵活掌握,或一法独用,或多法交替配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