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足背静脉穿刺置管测压,研究在大隐静脉曲张术前、术后足背静脉压力变化。方法:采用站立位足背静脉穿刺置管测压的方法,检测32例合并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48条下肢,获得术前、术后的足背静脉腔内压力并对比。结果:合并下肢深静脉瓣膜动能不全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足背静脉腔内压力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 span="">),说明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其足背静脉回流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结论:合并下肢深静脉瓣膜动能不全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大隐静脉曲张术后足背静脉压力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得到。
大隐静脉曲张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确诊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若能耐受手术,都应实施手术治疗[1]。由于其为浅静脉病变,与深静脉关系密切,通过研究大隐静脉曲张术后足背静脉压力的改变,了解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变化情况,为手术疗效的评定提供依据。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48条下肢)均为我院手术患者,男14例(21条),女18例(27条)。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5-28年。通过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通畅,深静脉瓣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流。诊断:大隐静脉曲张合并一定程度的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0-3级)。患者均有浅静脉曲张、活动后伴不同程度下肢肿胀,其中14条下肢有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增厚,其中5例伴溃疡。
1.2 仪器及方法 足背静脉穿刺置管测压装置的构成,包括经严格校正的便携式血压计表头、无菌静脉输液器(如图)。患者取双足平行站立位,以普通浅表静脉穿刺技术行足背静脉内踝前静脉支的穿刺成功后,留置针接无菌静脉输液器,无菌静脉输液器的远端断端联接便携式血压计表头接口,将血压计表头放与足背静脉穿刺点同一平面;观察压力针稳定10秒后的压力,作为该次测量目标数值(mmHg)。同一条肢体、同一穿刺点,于术前1天、术后10天分别检测1次。手术方式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小腿曲张静脉旋切术,术中严格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全程剥脱,并结扎大隐静脉根部的属支,下肢曲张静脉采用旋切系统旋切干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项指标测值以±s表示,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 span="">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站立位足背静脉穿刺置管测压检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足背静脉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足背静脉管腔内压力测值(mmHg)
组别 条数 足背静脉腔内压力(mmHg)
术前组 48 89.523±0.761
术后组 48 81.220±0.263
3、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1969年英国的一项调查[2]表明,有56.5%的站立工作工人患有下肢浅静脉曲张。1980年,Kistner[3]首先提出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概念,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孙建民[4]发现在105条下肢浅静脉曲张症状较重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就有61人。对于下肢浅静脉曲张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关系尚未有定论,其中血流动力学说得到较高认同。深静脉返流和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静脉高压,不但能破坏深静脉主干的瓣膜,而且破坏隐-股静脉瓣进而造成大隐静脉曲张,病情发展进一步破坏小腿段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使浅静脉处于高压淤血状态,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因此,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者,不一定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凡是具有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都同时伴有大隐静脉曲张[5]。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以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为主,其它还有缝扎法、点式剥脱术、射频治疗术、激光治疗术、硬化剂注射术等。各种方法有其特点及局限性。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疗效肯定。
在外踝前区、十字韧带前方、足背静脉弓后方,趾长伸肌腱的小趾肌腱外侧、第4跖骨内侧的区域,皮神经分比较少,称之为“乏神经区”[6];在该区域出现的外踝前静脉网的静脉干,长约8.26cm,外径0.1cm,走向较直,弹性好,管腔较粗,位置表浅,且又恒定,血液易充盈。因此,把它确定为穿刺静脉。一则避免了在操纵过程中,引起病人的疼痛和皮下淤血,提高穿刺成功率;二则避免了针头刺入太深而引起的痛感和损伤。在实践中尽量避开神经血管的交叉部位,或尽量避开血管的神经侧,选择皮神经分布较少的“乏神经区”,有利于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取得病人良好的配合。
下肢足背静脉管腔内压力的构成因素有两个,包括浅静脉系统(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回流阻力、深静脉系统回流阻力;合并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大隐静脉曲张、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大隐静脉血液返流等因素导致浅静脉系统回流阻力较正常升高,压力传导至下肢远端足背静脉,提高了该类病人的足背静脉管腔内压力。行大隐静脉手术后,大隐静脉的血液回流阻力消失,这部分增压因素的去掉,使下肢远端静脉回流压力减轻,表现为足背静脉管腔内压力降低,下肢远端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
Walsh等[7]报道29条患肢,术前经双向多普勒超声检测,证实有股浅静脉和大隐静脉返流者,做大腿部大隐静脉剥脱术,深静脉的返流消失;此现象也被Sales等[8]所证实,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也证实大隐静脉剥脱术后深静脉的返流量明显减少[9]。当单纯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并切除曲张静脉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得到改善,返流减轻或消失,深静脉血液回流阻力降低,根据腔内压力传导理论,下肢远端血液回流阻力随之降低,所以术后站立位足背静脉穿刺置管测得压力较术前明显降低。说明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科降低远端静脉系统的回流压力,使组织供血供氧得到改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