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济南市儿童医院推拿科孙均重
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病因
1、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与沙门菌感染有关。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肉类、禽蛋类等食物或水传播给人;医院内可因被污染的被服、医疗用具、工作人员的手、玩具、公用的水管、门把柄等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严重时甚至造成病房内暴发流行。
2、发病机制: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
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一、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咽痛、倦怠不适,继之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年龄较小患儿在临床上出现与阑尾炎相似的症状,但病情较轻,而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
2、腹痛:
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可在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较好。
腹痛以右下腹痛常见,呈阵发性、痉挛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少见。
最敏感的触痛部位可能每次体检不一样,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不似急性阑尾炎时固定,并且程度较急性阑尾性炎轻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淋巴结肿大:
约20%的病儿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偶可在右下腹部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二、相关检查:
可行超声检查、腹部B超检查、学常规检查等。
三、诊断:
可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关检查得出诊断。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1、血常规:
起病后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2、病理组织检查:
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常为阴性。
3、粪便检查:
大、小便常规均正常。
4、超声检查:
表现为腹腔肠系膜增厚,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大小不等,多位于右下腹,其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呈低回声,其内回声均匀,腹腔可见少量液性暗区。
治疗:
若已确诊,可保守治疗,一般经禁食、静脉输液及抗生素治疗腹痛,可明显好转,逐渐恢复,无需手术治疗。
脉冲式超短波治疗时无可觉察的温热效应,可引起生理病理过程的变化,产生非热效应。超短波可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清除。超短波能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升高痛阈而达到镇痛。动物实验发现超短波有促进胃肠分泌和胃肠吸收的作用,在温热的作用下,还有解除胃肠道痉挛的作用。脉冲式超短波治疗时免疫功能增强,使吞噬细胞数量增加。超短波对炎症过程有良好的作用,能促进炎症产物的吸收。见效快、无毒副作用,无痛苦,患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