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情和治疗手段不仅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而且给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意识带来了重大影响。在心理和社会意识方面,患者如何度过心理危机,克服恐惧、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顺利完成各项治疗;如何与家庭成员建立良好关系,接受家庭支持,重新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如何努力回归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重新获得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这一系列问题值得医务工作者关注。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如应激性负性生活事件,特别是经历应激性负性生活事件不能获得或利用社会支持,则造成机体紊乱而诱发乳腺癌的发生。
同样,在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康复及随访的全过程中,积极地心理干预可以改善其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减轻躯体症状如疼痛及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甚至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症的发展,有效提高乳腺癌的生活质量。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病中心左文述
在古代社会,心理的概念是抽象的,有很多说法,因此人们常把它看作神秘的玄学。在生物医学中,除了精神病学以外,很少提及心理因素及心理学原理。尤其是在谈到政治、哲学概念时往往把心理学认为是唯心论而不可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近代科学的发展,消除了这一隔阂。
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科学心理学。心理已经可以用实验的手段进行研究,心理可以分解、可以量化。社会学范畴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态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发育,社会的伦理道德、人际关系以及人行为的反映;医学范畴的心理学,尤其是神经生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脑神经中枢的高级生理活动。
对于思维的多元多维化、心理活动的深化和复杂化,心理压力增大,大量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学课题呈现在医学面前迫切需要解决。因此,如何稳定心态,如何诊治心理上的疾病和保护心理健康以及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如何认识心理的物化和人体潜力、潜能的本质,如何进一步探索、研究和讨论这一系列原来是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现在却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
1、医学模式的转化
1.1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观念最根本的特点,是要求任何疾病都要有生物学上的证据,即要求任何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上找到可以检测的形态变化或生理生化上的异常。从生物医学观念的要求来看,有病就是有病灶,有病灶就会有相应的阳性指标可查,就可以用X线、心电图、超声波、CT和内镜等仪器检查证实,或可以在各种实验室检验、测量,测出各种异常的数据。
在病因学方面,生物医学研究得最多的是细菌、病毒和螺旋体等生物性病因以及物理的、化学的和机械的环境外来的病因。生物医学很少考虑心理情绪、心态在病因学中的地位,甚至有些人否定心因的概念。对于社会因素,除精神性疾病外基本也不认为可以构成病因。生物医学存在的问题:
①忽略人的整体和人的心理;
②重视微观研究,忽略宏观整体;
③过分依赖仪器,忽略自身感官。
1.2 心理医学模式
1.2.1 基本概念和内容 心理医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字,即生物医学注重的是“病”,心理医学注重的是“人”。心理医学和生物医学最重要的区别是引进了心理和社会两大因素。心理医学模式的概念主要特点:
①“人”的概念,心理医学注重的是心身统一的整体和心身统一的社会实体的人;
②“心因性”病因概念;
③全面的健康概念。
心理医学的健康概念包括以下完整内容:
①生物机体是完好的;
②心理是健全的;
③与社会是协调的。其中尤以后两条更为重要。心理医学认为,心理上的失常是最重要的不健康,对社会的不适应是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以上只是心理医学强调其重要性的一方面,而并不否定生物因素的作用;生物因素仍然是致病的基本因素,所以新医学模式的全称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1.2.2 心理医学模式产生的基础
(1)心理负荷加重:现代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巨大创造和积累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从而使心理和社会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成为心理性疾病的致病原因。
(2)病谱及病谱顺位变化:近现代的高科学技术对生物性、体因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般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在与心理社会因素明显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心理和精神疾患却在不断上升。因此,整个人群的疾病谱和病谱顺位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
(3)疑病心理增多:由于客观上肿瘤高发病率的存在以及人们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和缺少足够的医学常识,人群中大量地存在疑病心理,疑肿瘤、疑心血管病和疑躯体的不健康。患者的这种疑病心理同样要求医生给予解答和治疗。
(4)医学观念更新:20世纪70年代,当恩格尔正式提出新的医学模式概念后,很快得到人们的响应。到20世纪80年代时,几乎所有的医学领域都全面地开始(或口头或行动)向新的医学模式转变。无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将是新的医学模式的时代。
它强调与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社会环境与生活事件的作用、重视患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掘人体潜能医学受到重视。心理医学通过对心理生理中介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大脑潜能及其机制的研究,将进一步与新崛起的的人体科学发生相互联系,促进医学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2、心理问题与心理治疗概论在“健康的人群”中,很多人还够不上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却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指的是心理已经有了问题,是病患的前奏,只不过尚未出现系统的症状而已。心理问题进一步的发展和加重那就是心理症。
心理症患者精神、意识完全清晰,行为基本正常,初看外观气色甚好,对社会、家庭、单位和他人不产生危害。因此,家人、同事和好友,甚至医生常予以疏忽,不以为然,以至症状日积月累,日益加深。心理工作者必须精通临床,临床医生必须熟悉心理;既要从心理上着手,找出其症结所在,予以疏导,同时还必须治疗生理上的功能紊乱,解除躯体上的不适;对心理与生理的辨证关系予以耐心的解释和指导,以消除紧张和焦虑,安定心理状态。
心理治疗既是技术,但更多的还需要艺术,心理治疗必须随机应变和“即兴的”创造与发挥;防、治必须同步进行;循序渐进,不怕反复,持之以衡,心理问题与心理症就完全能够治愈。
2.1 心理治疗的原则与要求
2.1.1 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症患者与躯体症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心理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躯体上的病痛是伴随的、继发的。后者则反之。躯体疾患以治疗躯体的病灶为主要目标,病灶消除,心理上的烦恼不安自然消失;心理症的治疗则以解除心理上的痛苦为主要目标。
消除躯体病灶用的是理化的药物和手术等为主要治病的手段和方法;解除心理上的痛苦(或称之为心灵创伤)主要依靠的是“心药”心理疏导、心灵抚慰和认知偏差的纠治(必要时包括行为训练)。心药者即医生的语言、语态、表情和行为的示范。不管历史上有多少种类的心理治疗的方法方式和理论学说,对心理治疗赋予很多的定义和解释以及将心理治疗分成广义的与狭义的,但最终都必须通过医生的语言去实施。
患者是从医生的语言(包括暗示)中开始接受治疗的。医生的语言不仅需要理论和知识、逻辑推理的能力,还需要语言的艺术和修养。不同的患者用不同的语言。
2.1.2 心理治疗的艺术 心理治疗的关键一步就是要看患者能否接受医生的治疗。如果没有建立相互接受良好的医患关系,心理治疗就无从谈起了。患者能否接受的关键不在于患者,而在于医生,在于医生首诊接待患者时的谈话艺术和技巧以及热情真挚的态度。
心理症治疗必须是双向的,决不能像治疗躯体性疾病那样患者处于被动“只能听”的局面,医生有时必须多听、耐心地真诚地倾听。如果患者就诊时是沉默不语、甚或反感,就必须予以耐心地帮助和引导;如果患者能进行对话,但不积极或只是消极地回答,则应必须耐心地等待和主动地予以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