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多表现为眨眼、皱眉、耸鼻、歪嘴、摇头、点头、耸肩、手足抖动、扭腰、发声、秽语等,常被误诊为多动症、结膜炎、咽峡炎、低钙惊厥、癫痫、舞蹈症等疾病。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被误诊为多动症的次数最多。
常被误诊为多动症原因主要有2方面。
(1)概念模糊:多动症除顽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外,也可表现出故意作怪像或大声喊叫等抽动表现,且近半数的抽动患儿可以伴有多动症,加之两者病名相近似,所以常常把两个截然不同的疾病相混淆。
(2)对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不熟悉:多动症的核心是活动过多,注意力缺陷,任性冲动,而抽动障碍的核心是肌群抽动,日常生活中常将抽动障碍的抽动频率增加误认为是多动症,并且对两者同时存在更是缺乏认识,也分不清主次。
误诊为结膜炎的病例均为单纯眨眼或以眨眼为首发症状的患儿。慢性结膜炎出现眼部刺激症状时也可出现眨眼症状,但并非抽动障碍的突然、快速、反复发作的眼肌抽动为主的眨眼动作,同时有结膜充血、血管模糊、乳头增生、滤泡及眼部疼痛、痒感等,而TD并无以上表现。
误诊为咽炎的病例均为单纯发声性抽动患儿,病程均在1个月以上,反复多次胸片及咽部检查均正常。发声性抽动除上述特点外,发声常常短而高亢响亮,有故意放大的感觉,并非真正咳嗽,且长期反复不愈,抗炎治疗无效,与咽炎的咳嗽及咽部炎症表现截然不同。
误诊为低钙惊厥的病例主要是小年龄患儿的发病初期头面及肢体抽动者,误诊的原因显然是对TD的突然、快速、反复、孤立的运动发作不熟悉有关。
误诊为癫痫的病例主要是与部分运动性发作或肌阵挛发作相混淆。误诊原因往往是对病情观察、分析不仔细、不深入所造成的。TD的发作有其发展规律,多从眨眼开始,呈波浪式进展,逐渐发展至全身。而癫痫的发作形式多数比较固定,且发作次数远较TD为少。脑电图是鉴别的重要依据。
为预防误诊,首先应了解儿童抽动障碍抽动的特点:发作迅速,瞬即消失,精神紧张、疲劳、感冒可诱发加重,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症状轻重时常有起伏波动的特点,其中部分患儿伴有多动症。其次呼吁社会特别是学校教师、家长应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儿童心理负担,加强卫生宣教,让教师和家长了解抽动障碍的知识,不要因抽动责骂训斥儿童,保持患儿心情舒畅。
最后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极其重要的措施。临床医生要加强抽动障碍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拓宽诊断思路,掌握该病在病程中存在着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的特点。克服诊断思路狭窄,忽视各科专业知识横向联系的不足,要仔细观察病例,询问相关病史、症状表现,对病情要综合分析。提高非专业医师及基层医务工作者对精神神经疾病诊治水平,避免误诊、漏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