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72小时内)的、至少在连续3个频率上出现、至少30dB听力损失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简称“突聋”。突聋病因不清,主要有肿瘤、创伤、免疫、中毒、代谢、病毒感染等。病因不同,发病机制不同,且存在很多未知的因素,最主要的病因机制就是血管循环因素。内耳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小脑前下动脉,也可直接从基底动脉、小脑前上动脉分出,为终末血管,没有侧枝循环,因此耳蜗局部循环代偿能力差;耳蜗听毛细胞的生理活动耗氧量较高,耐受缺氧的能力差,比前庭毛细胞更加脆弱。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耳蜗微循环功能障碍,包括微血栓栓塞、血流量减少、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炎性肿胀或离子浓度变化等都可能造成听细胞损伤。其他的发病机制还有病毒感染、迷路膜破裂、免疫介导、异常的细胞应激发应等。
虽然部分突聋可“自愈”,不需特殊治疗,适当休息便可自然恢复。但由于其“致聋”性和存在治疗的“有效时间窗”等特点,临床上不主张待其自然恢复,而应作为耳科急症处理。治疗时机强调尽早,初始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此处重点强调的是皮质激素和高压氧的治疗方法。
首先,皮质类固醇包括强的松、甲强龙、琥珀甲强龙和地塞米松在内耳局部发生作用,对病毒、血管、梅毒、自身免疫疾病、内淋巴积水(梅尼埃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损伤有效。在发病最初的2周内,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能让听力有最大程度的恢复,而在以后的4到6周“几乎无效”。一般口服强的松的推荐剂量是1mg/kg/d一次顿服,通常每日最大剂量为60mg,疗程10-14天。60mg强的松等于48mg的甲强龙和10mg的地塞米松。除口服外,还可静脉全身用药。临床上,不同的医生开出的处方会有一些差异,但需要强调的是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应确保初始足够的剂量,并注意不同用药剂量的比值,避免剂量不足,影响疗效。全身激素治疗对很多器官有潜在的副作用,需要引起重视。为最大程度降低治疗风险,有胰岛素依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不稳定的高血压、结核、消化道溃疡及之前对皮质类固醇有精神反应等健康问题的患者,可能不适合接受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鼓室内使用皮质类固醇可作为初始治疗方法,也可作为3月后无效患者的“挽救性治疗”。地塞米松和琥珀甲强龙是鼓室内治疗常用的激素。虽然局部给药的毒性比全身给药小,但仍有副作用,虽不多见,有疼痛、一过性眩晕、感染、持续鼓膜穿孔、在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血管迷走神经的反应或晕厥等情况。
其次,高压氧治疗是让患者进入一种专门设计的密封舱内,其中氧浓度为100%,压力大于1个绝对大气压,这可使某些对缺穴很敏感的组织――耳蜗局部氧分压大大提高,此外,高压氧对免疫力、氧的转运和血流动力学有复合作用,可以减轻缺氧和水肿,并且增强机体对感染和缺血的宿主反应。早在1960年,高压氧首次用于治疗法国和德国工人的突聋。一般认为突聋发生后2周内进行高压氧治疗效果会更好。高压氧治疗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有耳鼻窦气压伤、暂时性近视加重、幽闭恐惧和氧中毒等。但大多数的研究没有发现严重的副作用。在国外,高压氧治疗时一项昂贵又耗时的治疗手段;在国内,突聋的高压氧治疗是医保报销范围内的,且费用低廉,常规治疗每次40元,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国外一般推荐为5-10个疗程,国内一般根据患者情况,可间断治疗至发病后3月左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