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对自己1岁多儿子一些表现感到困惑,聊过以后,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对我说,“原来一直以为你们搞心理的主要是看心理疾病的,想不到还懂育儿!”这个姊妹已经忘记我也是孩子的妈。不由想起某位心理学老师曾经说过的:“心理学也是一门育儿学。” 莞尔。
好友困惑有二。其一,自从自己感冒吃药给孩子断了几天奶,之后,仿佛记仇似得,对奶不亲,即使放到眼前也了无兴趣,反而对一个小绒毯兴趣日增,每每抓在手里,咬在口里,晚上更是须臾不离。其二,带孩子出去玩,很羡慕别的孩子对妈妈很缠,而自己宝贝到处爬走,仅间或张望、寻找妈妈,自娱自乐甚欢。
了解“过渡性客体”,其一看似问题不是问题。我们试想一个小孩子原本每天都能抱着妈妈乳房美滋滋喝奶,一天突然不出现了,而不是慢慢减少出现次数,由此带来的恐慌对孩子是难以想象的,这种失落、失控感在偶然接触到一个同样柔软、光滑的绒毯时得到缓解,还可以使劲揉抓、撕咬它来重新体验控制感和安全感,缓解焦虑。经此,孩子从与妈妈融为一体状态过渡到发现自己与妈妈是分离的两个个体。所以,过渡性客体有助于孩子的独立。
了解“依恋理论”,其二不成其为问题。三类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只有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婴儿将妈妈视为安全基地,妈妈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安全,能够在陌生情境中积极探索,在独立和支持中摸索着成长。
妈妈在收获孩子独立成长的同时,难免要面对自己的自恋遇挫,但是,这样的挫折,又有哪个母亲了解后会拒绝呢?
所以,你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