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患儿多数表现为活动减少,运动量低下,甚至长期卧床。常有合并骨密度减低、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报道。
有研究显示脑瘫患儿血钙、磷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在甲状旁腺素、降钙素、1,25-(OH) 2D3的相互调节和严格控制下,血钙、磷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机体缺钙不明显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调节,临床上并无血钙、磷异常的表现。
但脑瘫患儿活动减少,运动量低下,甚至长期卧床或以轮椅为生或手术(因骨折、髋关节脱位)后固定等,肌肉对骨骼的牵张力减弱使骨应力降低,骨吸收增强,每日钙沉积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相对生长期儿童而言骨矿化不足,各年龄段脑瘫患儿骨密度均低于正常同龄儿。
有研究发现,儿童的骨质决定于生长早期的某个特定年龄沉积于骨中的钙量,即出生以后的钙摄入量与之后的骨量有关。因此加大脑瘫患儿的钙摄入量,即钙磷沉积量增大,对预防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有明显效果。
加强锻炼,特别是各种负重运动、站立训练,加大运动量,均可使脑瘫患儿骨吸收减弱,骨形成旺盛,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和防治骨损坏。
因此改善脑瘫患儿钙磷及骨代谢紊乱的措施:1、增大患儿的运动量,尽可能减少固定,并强调对脑瘫患儿从婴儿早期开始运动治疗的必要性;2、增加脑瘫患儿钙磷的摄入量,促进钙磷沉积于骨,提高骨密度,是预防因骨质疏松而致骨折的有力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