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的身体需要空气、阳光、水
①、随时随地的“空气浴”
所谓“空气浴”,就是利用气温和人体皮肤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异,形成一种刺激,使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婴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机体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能预防感冒,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事实上,“空气浴”并不一定非要刻意地去进行,重点是家长照顾孩子的态度,应该相信孩子的抵抗力,过分地,“无微不至”地关怀对孩子是不利的。
提示:俗语说:“若要小儿安,要有三分饥和寒”,孩子从小不能捂的太紧,否则,一不小心就着凉了!孩子最易受凉的部位是腹部,中国传统的“肚兜”还是有道理的,孩子睡觉时穿上一件,胸腹部都护住了,又能达到空气锻炼的目的。
②、因地制宜的“日光浴”
所谓“日光浴”,就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红外线,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是在空气浴适应后进一步的体格锻炼方法。能促进钙、磷吸收,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增强免疫能力。“日光浴”应该因地制宜,既要见到日光,又要防止灼伤。做日光浴不一定要直晒,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原则上:循序渐进,逐渐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选择合适时间:避开紫外线过强的时段,空腹或饭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选择合适地点:选择清洁、平坦、干燥、绿化较好、空气流通但又避开强风的地方,光线强时,树荫下或遮阳伞下亦可;注意防护,密切观察。
③、创造条件做“水浴”
水浴锻练是利用身体表面和水的温差来锻炼身体,此法更容易控制强度,充分发挥婴儿的个体特点,一年四季均能进行。能增强抵抗力,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增强皮肤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可是伟人们推崇的健身方式呀!对于健康婴儿来说,低于20℃的水温能引起冷的感觉;20-30℃为凉;32-40℃是温;40℃以上是热,水浴可以从温水逐渐过渡到冷水,切勿操之过急,以免受凉生病。
2、要关注宝宝的心理需求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把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养到基本自立,这个过程是多么的艰辛,特别是在婴幼儿阶段(3岁以前),妈妈常常需要没日没夜地照顾宝宝,非常辛苦。于是有人就说“小孩子只知道吃奶睡觉”,“不要常抱孩子,抱习惯了就放不下了”,“孩子哭闹是一种运动,不要管他”,“宝宝由月嫂照顾和妈妈照顾是一样的,饿不着就行”。这些说法好象有些道理,其出发点就是“宝宝什么也不懂”,其实,婴幼儿时期是人多种心理与行为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对一切事物都特别敏感,极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果这一时期及时加强教育,将会收到最佳效果,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提示:婴幼儿时期是人多种心理与行为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对一切事物都特别敏感,极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果这一时期及时加强教育,将会收到最佳效果,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不同年龄段宝宝应该关注的重点:
婴儿期(一岁以下):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不仅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亲外,家庭人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同样给婴儿以母爱般的护理、照顾,使婴儿情绪愉快,对周围人物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变得呆滞、胆小恐惧。
幼儿期(1-3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阶段,除母亲外,其他家庭及保教人员应多与幼儿交流语言,防止发生口吃,此期是关键时期。解答所问或满足合理要求时应亲切耐心,循循善诱,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中,对幼儿语言、思维、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学龄前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期儿童大脑兴奋过程占优势,多言多动,易冲动。此期儿童应多鼓励,以正面启发教育为主,遇到问题,多讲道理,少些责骂。在学习、游戏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家庭和睦,气氛融洽,教育合理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
3、养育宝宝的误区
形式1:特殊待遇
作为“小皇帝”,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自然是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样样优先享用,吃“独食”,好的食品,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却呼朋唤友,热闹隆重。我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寡妇,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家里没钱,偶尔吃次鱼,她都是自己吃鱼头,把鱼肉留给儿子吃,还告诉儿子自己喜欢吃鱼头。等儿子长大成人了,每次吃鱼,都要把鱼头留给可怜的妈妈。邻居看了很生气,他却振振有词说,“我妈妈就是喜欢吃鱼头!”
可悲吧?正是从小的“特殊待遇”,让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他人了。
形式2:过分注意
孩子都是父母的骄傲,一家人时刻关注他,陪伴他,似乎无可厚非。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孩子往往就成了焦点,逗孩子背背唐诗,演演节目,掌声不断,父母也满足了,孩子也兴奋了,“人来疯”出现了。可一旦家长稍不注意,孩子便会觉得受到冷落,于是乎,撒泼哭闹,满地打滚,越哄哭声越大,越劝“洪水”越猛,最后家长“恼羞成怒”,来个全武行,还是没用,搞地主客尴尬。
提示:家长面对孩子的无赖行为怎么办?“凉拌”呀!孩子常有逆反心理,过分注意,常常适得其反,不如来个冷处理(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
形式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给,哭一哭,闹一闹,自然就给了。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容易了。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里,有需要,就找爸爸妈妈!向爸爸妈妈要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孩子必然会养成不知珍惜、贪图享受、好吃懒做、不能吃苦的“寄生虫”性格。一旦要求稍不满足,便无法接受,容易走极端了。
提示: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偶尔来点“挫折教育”还是有必要的!要让宝宝明白,眼泪不是万能的!
形式4:生活懒散
老人带孩子,容易出现这个倾向。老人总想让孩子吃好!玩好!至于学习,就退居二线了。孩子生活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提示: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形式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长此以往,孩子会把应该做的事情变成“威胁”父母的条件,吃饭、睡觉、学习等等都变成了父母的要求,太被动了!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了。
提示:适当的运用“奖惩”手段,变被动为主动,原来孩子没那么难带!
形式6:包办代替
由于溺爱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怕摔着、怕碰着,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运动的机会,中国的孩子,多数都会走了,还不会爬!怕孩子吃不好,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穿衣更不用说了,甚至学龄期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完全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有孩子想不到,没有家长做不到!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导致孩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提示:爸爸妈妈不是宝宝的“手”和“脚”,应该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的坚强性格就是在“跌跌撞撞”中培养起来的!这一点,西方人做的更好些!
形式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从小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提示: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事情,只要让孩子明白错了就好,家长不要大惊小怪,甚至借题发挥,以免养成孩子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懦弱性格。
形式8: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提示: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打骂,这样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应该宽严结合,有人适当地唱一下“白脸”,并给孩子讲一下道理,让他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受到批评,孩子还是很讲道理的哟!
4、新生宝宝的“异常”现象
宝宝刚出生1-2个月,由于刚脱离母体环境,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会出现许多“反常”的状况。年轻的爸爸妈妈碰到这些情况时,往往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深怕宝宝出了啥问题。
(1)、新生儿脱水热及生理性体重下降
宝宝生后最初几天由于进食较少,不显性失水和大小便排出相对较多,出入失衡,就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随着进食增加,约在生后10天左右就会恢复正常。出入失衡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血液浓缩,会使新生儿发生脱水热,不要包太紧,喂些葡萄糖水,很快就会好的。
(2)、新生儿脱皮
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会有脱皮的现象,不论是轻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样的脱皮,只要宝宝饮食、睡眠都没问题就是正常现象。这种脱皮的现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会出现,但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只要于洗澡时使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须特别采取保护措施或强行将脱皮撕下。若脱皮合并红肿或水泡等其他症状,则需要就诊。
(3)、新生儿红斑
有的新生儿生后第一天内会出现皮肤普遍发红,并伴有针尖大小的红点。这可能是由于冷而干燥的外界环境及毒素的影响引起的。持续1-2天后逐渐消退,出现脱屑,以足底及皱褶处多见,脱屑完毕后,皮肤呈粉红色。
(4)、新生儿粟粒疹及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的鼻尖、鼻翼及颊部等处常有针尖大小的黄白色点,由皮脂堆积所致,称为粟粒疹,而非脓疱,蜕皮后会自然消失。
新生儿生后2-3天常出现皮肤巩膜轻微黄染,一般于7-14天消退,即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具有自限性,不需治疗,预后良好。若出现过早或表现过重,则为病理性黄疸,应予治疗。
(5)、呼吸节律的变化
新生儿由母体供氧转为自主呼吸,在一定时间内常表现为呼吸浅速、节律不整,有时会有10秒钟左右的“呼吸停止”,并且以腹式呼吸为主。6个月后就会正常起来。因此,宝宝睡觉时,不要捂住他的鼻子;鼻孔堵塞时,应及时疏通;腹部不要包裹太紧,以免影响呼吸。
(6)、打喷嚏
新生儿偶尔打喷嚏并不是感冒的现象,因为新生儿鼻腔血液的运行较旺盛,鼻腔小且短,若有外界的微小物质如棉絮、绒毛或尘埃等进入便会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喷嚏,突然遇到冷空气也会打喷嚏,除非宝宝已经流鼻水了,否则家长可以不用担心,也不用让宝宝动辄服用感冒药。
(7)、眼睛斜视
刚出生的宝宝,由于在产道中受过挤压,所以眼睑会有些浮肿,一般2-3天就会消失。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而且眼部的肌肉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的斜视,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果3个月后,宝宝仍旧斜视,应及时带他去医院就诊。
(8)、马牙
新生儿的上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称为上皮珠,俗称“马牙”或“板牙”,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堆积所致。于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不可胡乱用针去挑或毛巾去擦,以防引起感染。
(9)、乳腺肿大
由于母亲妊娠后期雌激素对胎儿的影响,新生儿出生1周内,不论男孩,女孩都可出现乳腺肿大,可有蚕豆到小鹌鹑蛋样大小,还可见乳晕颜色增深及泌乳。乳房肿大要在出生后第2-3周才自行消退。这是自然现象,千万别挤哟!
(10)、频繁打嗝
“嗝……”宝宝又打嗝了,听着是不是有点“堵”啊?不要着急,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内,由于横膈膜还未发育成熟,有时是由于宝宝过于兴奋,有时则是由于刚喂过奶,宝宝很容易打嗝。到了3-4个月的时候,宝宝打嗝就会少多了。喂宝宝喝一些温开水吧!
(11)、溢奶
新生儿的胃是“横躺”的,而且容量较小,胃的入口括约肌发育也尚未完善,关闭不严,容易引起胃内奶汁倒流。尤其是喂奶后立即换尿布、哭闹或多动时更会发生溢奶现象。有时用奶瓶喂乳汁或水时,由于其奶嘴没有被完全充满,致使宝宝吸入空气,造成胃体膨胀而引起溢奶。溢奶是生理现象。注意喂奶技巧,喂后轻轻抱起宝宝,让他的头部靠在妈妈肩上,用手轻拍其背部2-3分钟。尽量喂奶前换尿布,喂奶后不要让宝宝哭闹,取右侧卧位可使溢奶减少。
(12)、胎儿姿势的延续
胎儿在宫内呈卷曲状,加上胎儿的屈肌发育比伸肌早,所以刚出生的宝宝在裸体时,四肢卷曲的时间多,伸直的时间少,两只小手有时可旋向外后方。有的新生儿一侧或两侧足底略向内翻或外翻、肘外翻、头后仰、面不对称等等,如果活动正常、或纠正姿势后关节能回复到正常姿势者,多属胎儿姿势的延续,过一段时间后会回复正常。对于用强力也难以回复到正常位置、或3个月后还未恢复正常者,应去就医。
(13)、惊跳
新生儿常在入睡之后有局部的肌肉抽动现象,尤其手指或脚趾会轻轻地颤动,或是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强光、声音或震动等,会表现出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有时还会伴随啼哭的“惊跳”反应。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此时,只要妈妈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静下来。无须紧张,随着宝宝的发育成熟,这一现象会慢慢消失。
(14)、假月经
有些女宝宝生后一周内,可出现大阴唇轻度肿胀,或阴道流出少量黏液及血性分泌物,称之为“假月经”,这是由于胎儿时期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而出生后宝宝体内的雌激素便大幅下降,使子宫及阴道上皮组织脱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2-3日即消失,不必作任何处理。
(15)、红色尿
新生儿出生后2-5天,由于小便较少,加之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可使尿液呈红色,并在排尿时出现啼哭,多在尿液染红尿布后被发现。可加大哺乳量或适量喂些温开水以增加尿量,以防止结晶形成和栓塞,很快就会好的。
(16)、青痣
正常新生儿的腰骶部、臀部及背部等处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不高出皮面的大块蓝灰色斑,是由于特殊的色素细胞沉着形成的。大多在4岁时消失,有时稍迟。此现象可是我们东方人特有的。
5、 宝宝吃母乳好还是配方奶粉好?
毋庸置疑,母乳是绝大多数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的特点是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母乳喂养经济方便,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有利于母亲产后恢复,有助于增进婴儿免疫力。吃奶粉的孩子的确更容易胖,因为奶粉中含有远高于母乳的脂肪、蛋白质和糖,但是宝宝不需要那么多,而且会造成体重过量,给将来的健康埋下高血压等定时炸弹。胖并不等于健康,吃母乳的孩子体重可能会轻一些,但更匀称,对宝宝而言,母乳是最好的,各种营养成份的比例是最合适的。
6、新生的宝宝要不要经常喂点水?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4个月之前,都不用喂水,母乳可提供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和水分。尤其在婴儿出生头4个月内,不必喂果汁、菜汁以补充水分。若过早、过多喂水,必然吸取乳汁量减少,致使母乳分泌减少。即使喂水,也不应用奶瓶喂,应用小勺或滴管喂,以免婴儿对奶头产生错觉,以致拒绝吸吮母亲的奶头。母乳中营养物质全面,各种营养物质比例适当,只是维生素D不足,可以从添加鱼肝油、晒太阳获得。
对牛奶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两次哺乳之间适量补充水分。因为小婴儿肾功能未发育成熟,而牛奶中的钙、磷、钾、氯比母乳高出3倍,需要一定水分把多余的元素从肾脏尿中排出体外。喂水以白开水为好,亦可适量喂新鲜果汁、菜汁,不宜喂过多糖水,更不宜喂茶水。在婴儿患发热、呕吐、腹泻时,不论母乳喂养或是牛奶喂养,均应补充一些淡盐水或葡萄糖水。
7、宝宝该怎么“补”
时下,中国宝宝的爸爸妈妈们一提到“补”字,都头头是道,补钙、补锌、补铁、补充蛋白质,甚至连一些中医的专业词汇(如补气、补血)也都颇为“精通”。由于担心自己的宝宝会缺少某些营养素,影响生长发育,很多爸爸妈妈都自学成才,不管什么东西,常常抱着一种宁多勿少的观点,认为多补一点没有关系,可千万别缺了。顺应这种想法,许多商家也对“补”字大力渲染,推波助澜。于是乎,“补”学流行,好像每个宝宝都需要“补”了。
其实,所谓“补”,就是一种正常饮食之外的辅助措施,只要能做到正常饮食,是很少需要“补”的。而且,“宁多勿少”也是一种错误观念,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钙、锌甚至蛋白质补多了,对身体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8、关于高热惊厥
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在高热等刺激下,特别容易发生惊厥(全身抽搐),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惊厥,而且部分宝宝会反复发生。宝宝发生惊厥时,家长常常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宝宝惊厥时家长应该做以下处理:
①要镇定,保持安静,禁止给孩子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②放松孩子衣领处的衣服,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孩子放平,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免吸入气管。
③按压人中、合谷,注意不要太用力,避免损伤皮肤,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④如果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请立即呼叫救护车。
⑤惊厥停止后尽快应用退热药降低体温。
提示:发热引起的惊厥常发生在开始发热后的第一个24小时内,并且常常发生在体温的上升阶段,这个时候要密切观察了!如果以前有过惊厥,就更要注意了,发热第一天,早一点用退烧药,必要时配合一点镇静药,可能会“把惊厥扼杀在萌芽之中”哦!
9、宝宝发热怎么办?
孩子的发热有几个特点,一个就是“来地快,去地快”,常常是刚刚还玩的兴高采烈,转眼间就烧了起来,而用了退热药之后,体温降地也比较快;因为孩子突然发热超乎了大人的预料,所以很容易让大人感到慌张。第二个是发热对精神状态的影响较小,常见孩子体温达38度甚至39度还照玩不误。这就使家长有时候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发热。
孩子发热基本上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而病毒占的比例更大一些。一听说发烧,往往认为是“坏事”,实际上,为了更有利地与病毒和细菌进行斗争,身体特意把体温升高了。一般傍晚时分开始发热,第二天早晨终于退烧了,但是从下午开始体温马上又上升了。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单纯的感冒,发热也会持续2~3天,所以没有必要惊慌。
很多家长担心“发烧时会不会把脑子烧坏了”,甚至有些人能举出“某某人发烧后变傻了”的例子。的确,一看到因高烧而浑身无力的孩子,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即使持续几天高烧40度,也不会因发烧而影响大脑,或者留下后遗症。而所谓的发烧导致变傻的例子,实际上可能是脑炎导致了发烧,并留下了“变傻”的后遗症。发烧只是机体对病原的一个防御反应,真正导致“坏了脑子”的实际上是引起发烧的疾病。
另外,发烧的度数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没有关系。即使发高烧,也未必是重病哦!
发热一定要用退热药吗?
退热药是一种应急用药,可以迅速降低过高的体温,但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刺激胃粘膜,引起肚子疼。因此,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8度5,而且没有明显的怕冷、寒颤等表现,那就没有必要用。适度的发热,可以加速体内病原的清除。即使体温到了39度以上,如果孩子有明显的出汗,那也没有必要用,因为,这时不用退热药,体温也会自行下降。
发热是可以自行好转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就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热之后,体温调节中枢会下指令,让体温恢复正常!宝宝发热时护理的关键是补“水”。
10、感冒时可以洗澡吗?
有人说感冒时“洗澡出出汗好些”,有人说“不能洗澡”,到底相信哪个说法好呢,我们陷入了迷茫。
其实,单纯说感冒时能不能洗澡,这话有点太绝对,因为在发热的体温上升阶段,洗澡是绝对不合适的,因为这会刺激身体发生寒颤,使发热加重。而在体温下降阶段,身体比较虚弱,洗澡,特别是桑拿浴时,热量积聚孩子容易疲劳,出很多汗,会加重体内的水分流失,容易虚脱,因此,如果有人说,“孩子发热了,洗个澡降降温吧!”您就会明白这不合适了。当然,在不发热时,如果喜欢,不妨洗个温水澡,可以洗去浑身的臭汗,达到神清气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洗澡水的温度适宜和洗澡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哦!
孩子发高热时,传统的做法除了“给孩子洗个澡”之外,还有人用酒精水来擦浴一下,希望可以带走热量,降低体温。但现在发现,这些做法对孩子都不太合适,因为孩子发热时身体很虚弱,这些做法刺激强度太大,容易导致晕厥。不过,用温水擦一下额头、颈部、腋窝、大腿根等部位还是不错的。头上贴一片冰贴,也可以起到降温、醒脑的效果。
11、关于腹泻
宝宝腹泻大多是由病毒侵袭肠粘膜引起的,少数是由细菌、毒素及其它因素引发的。病毒性的腹泻还常常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表现,一般持续数日至一周左右。腹泻可以看做是肠道将病毒、细菌及其它有害物质赶出体内的防御反应。腹泻后最重要的是让宝宝补充流失掉的水分和盐分。
另外,腹泻的时候呵护好宝宝的小屁屁也是很重要的。
腹泻时家长可以放心按说明书使用的药物:
蒙脱石散剂: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然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对消化道粘膜有保护作用。
益生菌(元):这一类的药有很多,常用的有金双歧、培菲康、整肠生、合生元、乳酸菌素等,其作用主要是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平衡。
口服补液盐:腹泻时用于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以上三类药物,适合各类腹泻,是家庭药箱的常备药物。
12、要相信孩子的免疫力
学龄前儿童的免疫系统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由弱到强,逐步成熟稳固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两点,一个是合理有效的刺激,比如说每一次的生病,这实际上是免疫系统在战斗中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另一个是儿童自身的营养状况及体育锻炼。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孩子的每一次生病,每一次病后免疫系统都得到了加强。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免疫功能不满意,认为孩子免疫力太差,于是乎想方设法增强孩子的抵抗力。一旦孩子生病,又过分担心孩子的免疫功能,这种家长的担心常常会对医生的医疗行为产生影响,过度医疗也就不可避免了。许多孩子一生病,家长就会“逼”医生给宝宝打“点滴”,认为“孩子抵抗力差,吃药不管用”。殊不知,正是这种过度医疗,对孩子免疫系统的成熟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信孩子的免疫力吧!虽然暂时有点弱,但最基本的抗病能力还是有保障的。宝宝生病了,还是要按规律来,多征求一下医生的意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