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按年龄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七个阶段。为更好对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推行“四二一”保健制度,即1岁内每3个月检查1次,2~3岁每半年检查1次,3岁以上每年检查1次。主要包括生长发育监测、体格检查、常规辅助检查及特殊要求的心理筛查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保健重点如下:
(一)新生儿期(0-28天)
特点:各种功能比较幼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弱,患病后的反应性也相当差,故患病死亡率较高。新生儿疾病常与“胎儿期”及分娩过程有关,如早产、畸形、窒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破伤风、脐部疾病、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均为多发病。
保健要点:由社康中心进行社区新生儿访视2次,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体重、身长、体温、头围、面色、皮肤等。了解其健康、喂养、睡眠、疾病尤其黄疸等方面的情况。做好新生儿口腔、脐带、皮肤及其它方面的护理。鼓励母乳喂养,预防接种,预防各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注意眼神交流、抚摸,多听轻音乐。建议新生儿筛查,监测听力。
(二) 婴幼儿期(28天-1岁)
特点:人生第一次生长高峰,对营养需求较多,但消化功能较差而容易发生呕吐、腹泻、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 6个月以后,从母体中获得的某些免疫能力逐渐消失,小儿容易感染疾病,大脑皮质功能还未成熟,不能耐受高热、毒素或其他不良刺激,所以容易发生惊厥等神经症状。
保健要点:提倡母乳喂养,6月后添加辅食。饮食有时有节,提倡多晒太阳,注意添加维生素D,注意饮食卫生。一般每3月做一次保健,心理方面可做气质评定,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等。注意早期教育包括各种感觉刺激,抓握训练、坐、立、行训练等。完成基础计划免疫,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及感染性疾病。
(三) 幼儿期(1岁-3岁)
特点:各系统的功能逐渐发育,语言、行为、表达能力明显发展,乳牙逐渐出齐,前囟闭合。此阶段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还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足。
保健要点:一般秋季8月-1岁断奶,母乳较多可适当延迟断奶时间,但不要超过2岁。一般每半年做一次保健,心理方面可做气质评定、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等。注意早期教育,生活习惯培养,预防各种意外事故、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
(四)学龄前期(3岁-6、7岁)
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渐趋完善。此期儿童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照顾自己,做些简单生活琐事。但容易发生意外,必须加强安全教育,防止车祸、外伤、烫伤、触电、溺水等意外事故。有关免疫反应的疾病如肾炎、风湿病、过敏性紫癜等增多,仍易患传染病。
保健要点: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的监测,一般每年做一次保健,心理方面可做感觉统合评估、气质评定、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等。注意早期教育,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游戏教育,加强体格锻炼,加强传染病的防治,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学龄期(6、7岁-12岁)
特点:体格方面稳步增长,乳牙依次换上恒牙,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
保健要点:预防各种常见病如近视、龋齿、肠道寄生虫病等,保证营养,加强体格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心理方面可做感觉统合评估、气质评定、学习困难者做多动症、智力及行为相关评估等。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生活卫生习惯、道德品质及学习习惯。注意注意亲子关系和儿童情绪和行为变化,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病率。慎防感冒,注意哮喘、过敏性紫癜的发生。
(六)青春期(个体差异较大,女孩11、12岁-17、18岁,男孩13、14岁-18、20岁)
特点: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近年有提前趋势。显著特点是生殖系统发育日趋成熟,此期女孩行经、男孩溢精,体格生长出现第二次高峰,体重、身高增长幅度加大。生理变化大,社会接触多,易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易出现月经不调、甲状腺肿、心理失调或心理行为疾病等。
保健要点:预防各种常见病,保证营养,加强体格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每年进行健康保健。注意亲子关系及青少年情绪、行为变化,预防滥用毒品、酗酒、吸烟等不良行为及各种心理卫生疾病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