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
怎样才能使儿童少生病?这恐怕是很多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我曾经为之深深困惑的。小儿的发病诱因有很多,但是最最重要的在于两点:外感风寒(俗称受凉)和饮食不当(包括饮食不洁、饮食不节)。我这里只是说诱因而不是原因,因为中医还讲究内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时人的机体和外界的大自然(包括空气、阳光、食物)相协调,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的关系,人通过空气等来吸进清气呼出浊气,通过饮食来满足人的正常新陈代谢。但是,如果这个平衡、协调的关系被打破,人的机体就会发病。
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儿童和外界相接触的只有两个方面,不是呼吸道(肺合皮毛,故皮肤应归属于此)就是消化道。风寒外邪从口鼻或者皮肤入侵,就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出现发热、咳嗽、甚或肺炎等;饮食不洁会引起腹泻,吃过多的食物造成食积、积滞也会引起腹泻、腹痛;另外,两方面又会相互影响,大家都知道胃肠型感冒吧,就是感冒了,鼻塞流涕咽痛,还伴有腹泻或呕吐症状,还有儿童吃过了冷饮,很多就会出现咳嗽症状,另外平素食积、胃热(也可以说内热重吧)的儿童也容易出现反复的扁桃体发炎。以上就简单列举了几个常见的现象,说明两种最常见的情况引起了小儿发病,此次仅从儿童发病率最高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来论述。当然,感冒也可引起心肌炎、肾炎和诱发、加重抽动症的其他系统疾病,就暂不论。
那么怎么才能使儿童少生病?常要一分饥与寒!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足够的营养尤其优质蛋白质来满足需要,把小孩子饿着了怎么能行呢?!小孩穿那么多衣服还怕着凉呢,还让受一分寒,肯定不行!"常要一分饥与寒",这句话不是我讲的,而是元代的着名儿科医家曾世荣说的。这句话之所以被历代儿科医家奉为科学育儿的金科玉律,是因为它不仅可行更因为实用、有效,并深谙“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一分饥”讲的是不要过多得给儿童太多的高能量的营养物质,满足生长需要就好,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消化机能潜力,使得“四季脾旺不受邪”,否则就会出现食积等,甚或出现疳积(营养不良);“一分寒”讲的是要充分锻炼儿童的抗寒能力,不要天气稍一变化就厚衣重衾的,反而更容易出汗体更虚,经常出现发热、咳嗽等。“常受一分饥与寒”就是提示父母要多多锻炼、调动、发挥儿童自身的抗病能力,莫要使其变成温室的花朵。
如果家长注意以上两点的话,相信孩子生病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如果还不行的话,就要到医院先把孩子的亚健康体质调整一下了。我在临床上大多上分两种情况:1.对于单纯体虚患儿,经过四诊来看,望之面色s白或青黄少华、形体欠丰,闻之言语轻微懒言,问之神疲乏力,切之脉来虚弱细微,并且反复感冒,伴有平素易汗出,纳食呆滞,甚或大便偏溏等,可从脾胃气虚来论治,健脾运脾后使得后天生化有源,而且能够培土生金(中医上讲脾是肺的母亲,这是五行学说的内容)、益肺固卫,从而大大较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感冒的发病不发病,关键在于你的卫气强不强)2.另外一种,我大多从食积来论治,当然也要通过四诊来观察,典型的症状有口中酸腐,腹部胀满疼痛,手心、脚心发热等。临床上判断有没有食积,家长的话仅供参考,要医生自己仔细的辨证,有的小孩的症状是厌食、食欲缺乏,而有的小孩却是特别的能吃,有的家长会很怀疑的语气讲:小孩子最近吃的也不多,甚至比平时还要少呢。他们不知道小儿的脾常不足,消化吸收功能相对于成人比较弱。怎么能是判断有没有食积呢?我一般从儿童的舌苔、脉象来看,看舌苔腻不腻,脉象滑不滑,以及其他方面综合来判断。可给予消食和胃之药,很快就能解决问题。3.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调理、纠正儿童的亚健康状态,主要从调理脾胃来入手,调理脾胃,古人称为医中之王道!历代儿科名医如钱乙、万全等无不重视脾胃。
说了这么多,怎么使得宝宝少生病,无非讲儿童平时:轻者要一分饥与寒,充分调动、锻炼自己的抗病能力,并避免引起发病的两大诱因;重者就要到医院来调整宝宝的亚健康状态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