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垃圾桶”,因为咨询师要接受带有各种负性情绪的不同来访者。由此引出,心理督导就是清理“垃圾桶”的过程。这个比喻虽然比较形象,却未免失之偏颇。这种说法是把咨询师放在了一个被动的地位上,实际上经过专业培训的咨询师应该扮演的是一个“处理机”的角色。
咨询师是帮助来访者处理他的问题,而不是全盘收容他的一切问题,把他的问题变成咨询师自己的。同时,咨询师也要处理好自己的问题,遇到来访者有与自己相同问题的时候,要清楚哪些问题是来访者的,哪些问题是自己的,要划清界限,保护自己的心理空间不被侵犯。并且在咨询时,咨询师不要考虑自己的问题,要百分之百为来访者服务,实现完全“助人”。
但是,“处理机”不是“万能机”。“助人自助”是每个咨询师所向往的,而在实际咨询中,咨询师却总是难免想教育别人,指导别人的问题。很多临床医生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别那么难过!别那么不开心了!”,而且特别爱说:“没什么,别哭啊!”。这很符合东方文化。东方文化本来就认为“七情六欲伤身体”,看到别人难过就劝他别难过,这是一种劝慰。
可是对于咨询人员,尤其是心理工作者,这么说就不合适。因为来访者来咨询就是因为这个难过的情绪,让他不要难过,就有点像叫一个肚子饿而又没有东西可吃的人别那么饿一样,这根本做不到。亲人朋友可以这么说,但如果是专业人员这么说,来访者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不接受我的情绪”。相反,一句真正的共情语言把他的情绪描述出来,他就有一种放松下来、觉得被接受的感觉,接下来的咨询就会很顺畅了。因此,好的“处理机”应该有很好的共情功能。当然,“处理机”也会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这完全可以转交给别人来解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