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来临,天气渐渐变冷,很多中老年人行走后经常遇到腿脚酸痛、发凉、抽筋问题,他们往往认为是受凉了、缺钙、体质衰弱、体力不支的表现,是年龄大了的原因!可是你知道吗?这种酸痛、发凉、抽筋等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潜在的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很多人意识不到是这种疾病在作怪,而误认为是椎间盘突出或缺钙而长期误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社会人口老龄化,70岁以上的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在15%-20%,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特点是早期起病隐匿,表现为“行走-疼痛-休息-缓解” 的重复规律,而到中晚期会因为肢体重度缺血,造成患肢剧痛甚至坏死,许多病人不得不面对截肢手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病变、微细管病变、大血管病变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较无糖尿病者多,且动脉硬化发生得早而且程度严重。在疾病早期,患者步行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要增加,于是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这时就会发生无氧代谢,生成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而出现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时如果病人直立或坐下小憩片刻,则酸痛感可消失或缓解,但再行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如此反复间歇出现,旁人见之,此人走走停停,似乎有点莫名其妙。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
随着病程进展,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到疾病末期,动脉甚至完全闭塞,这时即使在休息时肢体亦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产生剧烈的疼痛,称之为“静息痛”,尤以夜间症状严重,患者因剧痛不能入睡,常彻夜抱膝屈曲而坐,造成巨大痛苦。同时皮肤、肌肉组织缺血坏死,最终出现患肢,特别是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疽, 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发生坏死,而且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严重时发生全身中毒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阶段的间歇性跛行只靠患者自己发现,稍不注意便会误认为是年龄或体力问题而被忽视。提醒大家,出现这种症状一定不要自我诊断,自我治疗,这样一方面会延误病情和治疗时机,另一方面滥用药物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一旦发现有此症状最好去有血管外科专科的医院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如无创的下肢血流分析仪、下肢动脉彩超、以及CTA、核磁共振管造影(MRA)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肢体动脉狭窄与闭塞。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出现腿脚酸痛、发凉、抽筋,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有异常改变时,生活中注意戒烟酒、患肢保暖、避免烫伤和外伤等,并且请及时到血管外科来诊治,排除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