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内Ⅲ―Ⅳ度及4~5岁小儿高度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20例。经1~5年随访,复位失败率< 0.17%,治愈率98%,无关节强直等并发症。结果优(30~26分)106例;良(25~21分)12例,差2例。认为该法可使大龄脱位达至同心圆复位,股骨头与髋臼骨骺早期得到应力刺激,骨骺都能迅速发育,恢复正常关节功能。
治疗 骨折固定术 多功能外展支架 临床研究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四肢最常见的一种畸形,早期发现、早期非手术治疗为国内外学者首选。但传统固定方法对3岁(Ⅲ ~Ⅳ度)脱位存在着成功率低和股骨头坏死率高的不足。自1990~2003年3月,作者采用手法复位多功能外展支架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20例,随访1~5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女103例,男17例,3岁内Ⅲ度60例,Ⅳ度20例;4岁Ⅲ度18例,Ⅳ度14例;5岁Ⅲ度5例,Ⅳ度3例。髋臼角30~35°者26例,36~40°者39例,41~45°者33例,46~60°者22例。Acmcidelbr角30~35°者12例,25~29°者30例,20~24°者35例,15~19°者20例,10~14°者16例,5~9°者6例,3°以下1例。颈干角130~140°者75例,141~150°者36例,151~160°者8例,168°者1例;
根据Qqata介绍X线双平片法测定前倾角25~35°者28例,36~45°者56例,46~50°者20例,51~60°者10例,61~70 °者6例。股骨头发育不良按比1/2Ⅳ型26例,1/3Ⅲ型36例,1/4Ⅱ型51例,1/5Ⅰ型7例。
2、治疗方法
2.1
复位方法 患儿放入支架仰卧,以左侧为例,术者首先手法按摩患侧内收肌群一分钟,使肌群松弛,一般不用麻醉剂,常用经后缘复位法,助手四指固定左侧骨盆的髂骨前上棘部,置拇指于股骨大粗隆顶部,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沿大腿下段同时屈曲髋、膝关节持续纵轴牵引1―2分钟,一面使其内旋、内收;
当髋关节屈曲到0~140°时,助手拇指向内抵住大粗隆为杠杆支点,将大粗隆向髋臼内压推同时大腿外展0―80°,股骨头即可经髋臼后缘复进臼时术者手有“骨落”感。将大腿放入固定套内,保持屈髋120―140° 外展70―80°之间固定,同样复位方法固定右侧。在电视C型臂监视下完成复位过程。
2.2
支架结构 支架专利号:(92221465X)由铝板制作,以透X光线,外覆软料达到弹性保护作用。附图:1.足脚内翻板;2.单销轴关节;3.内旋板;4.双螺栓固定丝;5.小腿连接板;6.单销轴关节;7.大腿连接板;8.双螺丝固定板;9.大腿固定套;10.大腿固定套单螺栓调角丝;11.外展板;12.蛙贝氏调节固定丝;13.背托;14.腰带;15.背带;16.螺丝固定孔;17.弹性收缩孔。
2.3
使用方法 手法复位后调整蛙式期,维持屈髋120~140°,外展70~80 °,固定期3个月;蛙式稳定期2个月;调整屈髋80~90°,外展70~80 °,贝式臼盖期,保持双下肢外展40~50°,内旋30~40°维持固定3个月。注意事项:在复位前观察股骨头脱位方向,测量前倾角,内收肌群手法松解按摩,如果复位失败搞清失败原因,充分牵引避免手法粗暴、牵引不够、未弄清阻碍复位的原因,避免多次反复复位造成股骨头骨骺损伤。
大腿固定套松紧度保持0.5厘米空隙,防止过紧压迫下肢血运,过松固定不可靠。每月拍片一次观察股骨头与髋臼间隙和发育情况,进行调整治疗角度。观察支架固定可靠性和稳定性。
3、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周永德[1]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价标准,
(1)临床功能评定:包括主观感觉、临床检查;
(2)X线片检查评定:包括股骨头、髋臼发育及“Y”形软骨发育闭合情况,髋关节间隙进行综合评定标准:26~30分为优,21~25分为良,16~20分为可,11~15分为差。
3.2
疗效评定结果 〈1〉本组120例随访1~5年,治愈118例,占98.3%,复位失败2例,占0.17%,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价标准,优(30~26分)106例,良(25~21分)12例,差2例,优良率98.3%。
4、讨 论
4.1
手法复位外展位角度与股骨头缺血坏死问题 由于股骨头向上脱位屈髋外展各90°时,内收肌处于一条垂直最大拉力线上,使股骨头近端压在髋臼后方,髋关节压力增加而致压迫股骨头外侧多有髋臼压痕,个别股管闭塞导致缺血性改变。
根据赵群等做动物实验,见股骨头外侧多有髋臼压痕,个别有明显凹陷,提示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压力增高不均衡因素存在遭受压迫,影响旋骨外侧动脉构成股骨颈基底动脉环的血液供应,自然也影响该动脉环向股骨头髋内外动脉来源,致使股骨头发育不良或坏死,所以多数学者提出切断内收肌群降低股骨头坏死。
但是,这样会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用外展支架,不切断内收肌,屈髋超过120°,外展角70~80°,改变髋关节拉力线方向,分解出一个向上和向内分力,减轻了向内的关节压力,利用臀肌与内收肌的肌张力牵引复位稳定又可靠,治疗期间嘱家长经常拖拉大腿套,以大腿拉套为支点,利用患儿自体的重量,向下分出一个力带动股骨头;
利用肌张力刺激头与臼发育,象一个定时的钟一样按时敲打报时,使股骨头与髋臼经常摩擦,受应力作用刺激髋臼逐渐发育加深,股骨头骺逐渐增大,利用内收肌与髂腰肌肌张力达到动静结合的治疗目的,稳定又可靠。我们观察,通过经过三期治疗6例股骨头与髋臼关系恢复正常,股骨头仍发育不良,表现骺表面不光滑,碎裂或头骺小。
重建期股骨头血液循环骺板软骨是一个活泼的生理过程,骺板软骨下肥大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分泌一种软骨源性生长激素,有促进血管增长、基质钙化和骨质形成的功能,经过1~5年的逐渐发育,都能达到正常。多数学者公认,3岁为非手术与手术的分界龄,超过4岁以上须通过手术,因股骨头坏死率高,髋臼角骨骺闭合。
我们经过临床观察,只要达到同心圆复位,通过三期在应力作用下刺激头与臼发育,仍能恢复正常达到康复。故我们认为4~5岁仍是髋臼发育期,一定不要轻易放弃非手术治疗。
4.2
前倾角自行矫正问题 新生儿前倾角为20~35°,平均角度为25°,随着年龄增大,其角度逐渐减小,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前倾角增大为病理变化之一。由髂腰肌与内收肌的挛缩牵拉作用,使髋关节不能在正常的生物力作用下发育,因此前倾角增大影响髋关节复位及复位后髋臼发育及髋关节功能,甚至有发生再脱位可能。
王承武认为要维持稳定的复位,大于40°的前倾角必须纠正。我们运用支架外展角度根据前倾角度调整矫正,前倾角在30~40°将外展角调整80°固定;前倾角41~50°将外展角调整70°固定;前倾角51~70°将外展角60~70°固定。
治疗中发现5例特殊的髋臼深度在3~5mm,前倾角56~70°,常规外展位X线正位片示髋臼关系正常,在腹股沟处髋臼前侧扪及股骨头向前脱位,调整外展角度60°左右,每2个月调整1次,逐渐增加以10°为限,在肌肉张力牵引作用下,经过三期治疗,逐渐自行矫正达到康复目的。因此我们认为不要轻易手术截骨矫正前倾角。
4.3
贝式造盖功能恢复期特点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臼外缘因缺乏股骨头挤压进一步使髋臼角变小,头向髋臼外髂骨脱出使髋臼外髂翼出现凹陷,髋臼角呈斜坡状,支架治疗关键在于控制大腿外展40~50°、内旋30~40°位,使髋臼角得到应力刺激迅速发育;
所以我们在大腿皮套固定连接2个板,有膝踝轴形关节组成,能自动弹性伸缩,屈伸膝关节与踝关节,足外侧有外旋板控制,患儿穿套在鞋里就起内旋30~40°作用,保持股骨头外展内旋,避免股骨头外旋脱出,使患儿负重时就能起到动静结合作用,解除支架就能正常行走。
采用多功能外展支架经120例的治疗观察,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原理,利用多角度调整治疗稳定可靠,治愈率高,无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发生,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