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种较常见的髋关节畸形,特点是婴儿在初生时多数为部分而少数全部股骨头脱出髋臼。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本病有两种类型,即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畸胎性髋关节脱位。后者极少见,为胚胎器官生长时的畸形性疾病,常合并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先天性脊椎半椎体畸形等综合征。本节仅论述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因迄今不明。
1、遗传因素 根据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发病率与地域及种族密切相关,常有家族史,女孩多于男孩,提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髋臼发育不良及关节囊、韧带松弛因素为主要发病因素 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在胎儿期及出生后只有髋臼浅平,臼顶部发育不良,关节囊松弛等病理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患儿发展成为完全髋关节脱位。对临床病例统计证实髋臼发育不良高于完全性髋关节脱位的3倍。
髋关节囊、韧带松弛往往与髋臼发育不良同时存在。髋关节囊、韧带松弛多见于女婴,而这一点恰与女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一致。实验证明女婴的雌酮分泌水平高于男婴。雌酮在婴儿或新生儿体内代谢成为雌二醇从尿中排泄。雌酮及雌二醇17-β有很强的骨盆,关节囊、韧带松弛作用。这证明女性腺激素的不平衡也是使骨盆、髋关节韧带松弛、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因素之一。
另有学者认为,髋臼发育不良为髋关节脱位的继发病变,不是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如果髋关节脱位或关节松弛得到及时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可以恢复正常。
3、机械性因素 胎儿在宫内总是承受子宫、腹壁肌肉、羊水、胎盘的压力,如果胎位及羊水量正常,这些压力不致影响胎儿髋关节发育的。相反,如果胎儿为臀位(特别是伸腿臀位),羊水少,胎盘位置异常,则可使髋关节承受异常大的压力,可能改变甚至会破坏髋关节正常解剖关系,而影响髋关节发育,造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因年龄而异。
1、站立前期 症状较轻,可表现为:
(1)会阴部增宽,双侧者更显著、患侧股内收肌挛缩。
(2)肢体缩短:患侧下肢短缩,使腹股沟纹深而位高。臀纹和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皮纹较健侧增多、加深。
(3)患侧髋关节运动受限:最早和较可靠的体征。患侧常处于屈曲位,不愿伸直,无力,牵拉时可以伸直,松手后又呈屈曲状,也可呈伸直外旋位,或两下肢呈交叉位。患侧的外旋幅度减小,只有15°~20°,下肢伸直位或屈髋位时,髋关节外展受限。在牵动患肢时,有哭闹史。蹬踩力弱。而健侧下肢活动自如。
(4)牵动患侧下肢时,在髋关节部位有弹响声或弹响感。
(5)屈膝、屈髋外展试验:两髋和两膝各屈至90°后,可外展两髋至70°~80°。若小于60°则为阳性(+),如听到弹响声后,髋关节可外展至90°者,表示脱位已复位。检查必须两侧同时进行,既固定骨盆,又便于两侧对比。对髋活动受限和外展试验阳性者,应考虑本病。
(6)Galeazzi征:患儿仰卧,屈髋、屈膝90°时,因髋脱位使患侧大腿短缩,所以患侧膝关节低于健侧膝关节,称Galeazzi征阳性,该体征只适用于单侧患者,不适用于双侧。
(7)Ortolani试验及Barlow征:婴儿仰卧,助手固定骨盆。检查者拇指放在大腿内侧,其他
手指放在股骨大粗隆外侧。先屈髋90°,然后逐渐外展髋关节,并用四指向前、内方推顶大粗隆。此时,检查者可感到股骨头滑入髋臼内时的弹响或跳动的整复声,即为Ortolani试验阳性。Barlow征与Ortolani试验操作相反。阳性结果表示有可能脱位而目前还不是脱位,所以诊断为不稳定髋,或称为稳定试验阳性。
这二项体征是在一次检查中同时完成的,并且要反复做几次。这二项体征,在新生儿期最为可靠而典型,因为刚出生的婴儿肌张力较低,容易引出这项体征,因此,大于3个月的儿童不宜用。但当小儿哭闹、乱动或内收肌挛缩时,虽有脱位但该体征可表现为阴性。故阴性结果并不排除脱位。
2、站立行走期 跛行(单侧)或“鸭步”(双侧),即每走一步,躯干向负重侧倾斜,又称为Trendelenburg步态。
(1)臀部扁而宽,股骨大粗隆突出,如为双侧脱位,表现为会阴部增宽,臀部后耸,腰前凸增大,臀部突出。骨盆前倾。
(2)患侧股三角空虚凹陷,股动脉搏动弱。髋关节外展受限,内收肌紧张。
(3)检查者一只手放在患侧股骨上端大粗隆处,另一手被动旋转患肢,可以感到脱位的股骨头滑动。
(4)Galeazzi征阳性。
(5)Telescoping征:推拉患肢,股骨头可上下移动,如“打气筒”或“望远镜”样,为阳性。
(6)Trendelenburg征:单腿站立时,对侧骨盆下降,即为阳性,提示该侧髋外展特别是臀中肌力量较弱。如臀中肌瘫痪或髂嵴与大粗隆之间的距离缩短,不能抬起对侧骨盆,称为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行走时则出现鸭步。
(7)多无髋部痛症状,常主诉髋部疲劳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部分患儿主诉髋部和下腰部疼痛。患侧肢体轻度肌肉萎缩,骨盆倾斜,脊柱侧弯。
影像学检查
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患儿开始行走后,表现跛行或摇摆步态,极易引起家长注意,但此时诊断已为时过晚。新生儿期临床表现很不典型,若检查时不仔细易漏诊。对新生儿髋脱位的诊断还应注意了解患儿产次、胎位、出生地、家族史等。对可疑病儿应于出生后4个月摄骨盆X线片,以明确诊断。
X线检查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但对新生儿髋关节脱位的诊断有时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年龄组的患儿,髋关节尚未完全骨化,软骨成分较多。因此,最好于出生后4个月摄包括双侧髋关节的骨盆正位片。正确的骨盆X线片投照方式应该是双下肢伸直并拢,双髋屈曲30°。在确定是否有髋关节脱位时应注意测量下述变化。
(1)髋臼指数(也称髋臼角);儿童的髋臼是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相连组成,即Y形软骨。正常应小于30°。大于30°表示髋臼发育不良。说明髋臼窝较浅,即使股骨头的骨化中心仍在髋臼内日后仍有脱位的可能。
(2)测量股骨近端干骺端中点与骨盆水平线(Hilgenrheiner线)及髋臼底的距离(D线):在这一年龄组,正常者Hilgenrheiner线不超过1cm,D线不超过1.2cm。
(3)Perkin方格:将髋臼分为四个区。正常情况下,股骨头的骨化中心在内下区内,如超出此区,根据程度不同,分为半脱位或脱位。在新生儿和婴儿因股骨头骨骼多未出现,故无法测量。可观察股骨颈喙突与Perkins线的关系,正常髋关节,股骨颈喙突在Perkins线的内侧,脱位时在其外。
(4)Shenton线:闭孔上缘和股骨颈内缘可连成一完整的弧形曲线、称为Shenton线或颈闭孔线,脱位时,此线中断。
(5)Simmon线:髂骨外侧缘至髋臼外上缘的一条连续弧线,向下向外,沿股骨颈外缘而下。脱位时,此线中断。
(6)Ponseti-Y坐标:自股骨头骨化中心画一条与骶骨中线的垂线,如两侧长度不等,则长的一侧有脱位。股骨头骨化中心尚未出现者可自股骨颈内侧突顶点,画一条横线至“泪滴”外缘,根据距离的长短差别,可估计脱位的程度。
(7)CE角:是Perkin线与股骨头中心至髋臼最外缘交叉角,又称Wiberg角,正常为向内20°~40°。
(8)股骨头骨化中心因发育受影响较健侧为小。
(9)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加大:股骨颈越短,前倾角越大。目前最简单的前倾角测量方法是将儿童置于俯卧位,在影像增强器控制下将髋关节置于不同角度的内旋位直至获得最长的股骨颈,测量内旋角度,即前倾角度数。
(10)站立行走期,股骨颈干角大于135°。骨性髋臼上半部失去正常弧形(拱形)结构,变为斜坡状,股骨头骨骺发育及坐耻骨弓联结慢于健侧。
X线检查可确定脱位的性质和程度。根据脱位股骨头与髋臼关系,可分为臼上方脱位及臼后上方脱位。前者一般在髋臼上方髂骨上形成继发骨性凹陷,称为“假髋臼”,后者则不明显。根据股骨上移高度不同可分3种类型:
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略向外移位,Shenton线基本正常,但CE角可减小,髋臼则较浅,属Dunn分类I级。
②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向外上移位,但仍与髋臼外侧形成关节,Shenton线中断,CE角小于20°,髋臼浅,属Dunn分类Ⅱ级。
③失天性髋关节完全脱位:股骨头离开真性髋臼,与髂骨外侧面形成关节,后形成假髋臼,原部分关节囊则嵌夹于头与臼之间,属Dunn分类Ⅲ级。
髋关节造影术可观察到股骨头的大小与形态,髋臼的软骨缘、环状区、横韧带、圆韧带。如髋关节脱位,并有关节盂缘内翻,可在股骨头与髋臼间有充盈缺损,关节囊有明显收缩,髋臼内有带状阴影,表明为肥厚的圆韧带。
B超检查股骨头直径、股骨头在髋臼内的覆盖率变小,大转子到髋臼底垂直距离变长,髋臼角变大。与传统X线比较,B超检查结果准确,且无创,无射线损伤,显像清晰,能多平面、多层次地显示髋部结构,在婴幼儿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中具有X线不能替代的优点。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早期确诊的重要、可靠手段。
CT和MRI可以看到后坐骨有缺损,使髋臼变形而引起脱位,并能观察到骨的变化、软组织嵌入和股骨颈前倾角以及股骨头脱位的程度。MRI检查还能观察到髋臼软骨变形、增厚及移位。
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早期诊断中,由于关节软骨、软组织在X线平片上不能显影,只能依靠间接测量,其价值很有限,漏诊率很高。特别对出生后3个月内的婴儿,平片意义不大。CT与X线相似,在股骨头内骨化中心出现以前也无法区别股骨头软骨与邻近的软组织结构。二者对婴儿性腺有放射性危害,不能动态观察,故不适合于新生儿髋关节脱位的诊断。
MRI能够准确显示髋关节软骨、软组织,了解髋关节病理变化,但MRI不能动态观察,费用昂贵,难以多次重复检查。小儿检查前必须服用镇静剂,故MRI应用价值也很有限。而20世纪80年代运用B超诊断髋关节脱位以来,由于其能显示软骨性股骨头,从不同角度直接静态或动态观察头臼三维关系和髋的稳定性,早期明确诊断髋关节松弛、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脱位,对小儿无放射性损害,检查方便、诊断迅速、经济、重复性强等优点,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可作为新生儿普查项目之一。
【治疗概述】
不同年龄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总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主要是解除髂腰肌的障碍,这比内收肌的因素更重要,特别是在早期。3岁以内的患儿应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即闭合复位后用外固定支具稳定复位后的髋关节。3岁以上的患儿应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1、新生儿(6个月以内) 治疗原则是将两髋长期保持在外展位,将股骨头复位,使髋臼后上缘和股骨头正常发育,使关节稳定,不致再脱位。此期发现可不需手法复位,常用的方法有采用Pavlik挽具、Von Rosen支架或只应用简单的柔软支架如外展尿枕保持双髋关节屈曲、外展位置,6~8周即可治愈。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既能保持髋关节屈曲外展位置又允许髋关节有一定活动范围,既有利于髋关节发育又能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Pavlik挽具是由胸带,两个肩带和两个蹬带所组成。用Pavlik挽具时要注意股骨头发生无菌性坏死的可能。畸胎性脱位不可用Pavlik挽具。用挽具后,作Barlow试验,测试其稳定性。如脱位持续6~8周,应停止Pavlik挽具而采用其他方法,包括牵引、闭合整复和石膏固定。Pavlik挽具应持续使用,直至Barlow试验阴性,即已获得稳定。在这期间,每周应检查1次,随着病孩生长调节挽具带。若巳稳定,每周可拆除一次,以便沐浴。
治疗时间按诊断时的年龄和髋关节不稳定的程度而定。例如,穿戴挽具时间应等于已稳定时的年龄再加2个月。开始时,每天移除挽具2h,每2~4周移除时间加倍,直至X线片显示正常髋关节。
2、婴儿(6~12个月) 该年龄阶段的治疗原则将是闭合整复为主,若失败,应作切开整复,手法复位前应行牵引,复位后用外固定保持关节稳定。
(1)牵引:在复位前应做双下肢髋屈位皮肤悬吊牵引2~3周。在持续皮牵引时双下肢逐渐外展。
(2)手法复位:患儿取仰卧位,助手固定骨盆,术者一只手的拇指放在髂骨翼前方,另四指放在股骨大粗隆后方。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膝关节,屈髋至大腿前面与腹壁接触方止。如此可将大腿屈肌完全放松,股骨头自高位移至髋臼后缘之后。然后将患腿适度外展、外旋,似一弧状从矢状面屈曲位转90°,转入额状面的外展位中,即可使股骨头接近髋臼后缘。
再在大腿纵轴上施加牵引力及向下外展压力,此两力应逐渐加强,勿用暴力;而另一按于股骨大粗隆上的手指,则加以向上之对抗压力,股骨头即可被迫跳过髋臼后缘而纳入髋臼中去。当感到股骨头复入髋臼的弹动感,说明复位成功。然后双髋外展,呈蛙式位固定。复位后应用外固定支具或敷缠髋人字石膏来保持双髋屈曲外展位,理想的位置是屈曲95°,外展45°~70°。
过度的外展,由于内收肌群的牵拉,脱臼股骨头之间压力过大,可导致压迫性股骨头坏死。固定时间一般为3个月,在复位后第1周、第6周应进行X线检查。解除外固定后,为促进髋臼发育应改用双下肢外展内旋石膏或支具再固定3个月。在制动期间,应主动或被动屈伸髋关节,促进其生长发育。
(3)内收肌切断术:对那些股骨头脱位超过3cm,内收肌群挛缩严重的病例,应切断部分内收肌起点及髂腰肌止点,然后再进行牵引或闭合复位。
(4)切开整复:若手法整复失败,应考虑作切开整复移除妨碍的软组织使股骨头能置入髋臼内。
①髋关节前方入路切开复位术(Somerville法):适于股骨头向上脱位不多,髋臼无明显骨性继发病变的婴幼儿患者。术后固定8周,然后可在床上自由活动。
②髋关节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术(Ferguson法):手术适应证同Somerville法。术后用双髋人字石膏型固定髋于屈曲10°、外展30°、内旋10°~20°位,保持4个月。
(5)外固定:以髋人字石膏为首选。其他外固定器具亦可,如塑料支具有可按患儿骨盆外形及所需髋关节屈曲、外展角度塑形及不影响X线检查等优点。不论哪一种支具,其基本要求是保持髋关节屈曲、外展。
3、1~3岁 病儿多已站立负重行走,脱位多较明显,但病理改变尚未固定,仍以非手术疗法
为主,包括牵引、手法复位和外固定。内收肌挛缩严重的病例应行内收肌切断术。
1~3岁患儿复位后外固定时间一般在6~9个月,每3个月需更换1次,并复查X线片以了解复位情况。解除外固定后应对患儿进行髋、膝关节功能锻炼使双髋关节恢复至功能位置。然后测定股骨颈前倾角度,如前倾角大于30°,应用双下肢外展内旋石膏固定3个月。解除石膏后如过大前倾角仍未纠正,可以继续随诊观察半年左右,再决定是否进行股骨上端外旋截骨术。
儿童股骨颈前倾角度,随着年龄不同而有变化,年龄越小前倾角越大。出生时前倾角为30°左右,成年人10°左右。前倾角过大足以造成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因此在治疗髋关节脱位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目前可用CT来确定前倾角。
对手法复位失败无明显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儿童应及早行切开复位。不必做很复杂的大手术,只需做单纯切开复位,消除阻碍复位因素(如紧张的髂腰肌)即可。可以采取Somerville法或Ferguson法。
对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儿童,应行切开整复和股骨截骨术或骨盆截骨术。包括股骨近侧截骨术来矫正,如MacEwen截骨术和Shands截骨术,Waguer的片状接骨板手术或Lioyd-Roberts等的拉紧螺丝钉术。若原始发育不良是在髋臼,可做Salter髂骨截骨术。若畸形发生于关节的两侧,则应做股骨与骨盆的截骨术。
(1)股骨截骨术
①股骨远端的反旋转截骨术(Crego法):截骨后保持近侧端于内旋位,外旋远侧端,使膝、踝和足与髂前上棘连成一线,敷缠单侧髋人字石膏型。将钢针和牵引弓一起包在石膏内。术后2个月拆除。
②股骨近端内翻反旋转截骨术(MaoEwen和Shands法):截骨后内收远侧端,保持骨面接触,矫正成角和旋转。插入螺丝钉,用髋人字石膏固定,司氏针包在石膏内。
③拉紧螺丝钉和接骨板控制截骨术(LloydRoberts):内旋髋关节,行粗隆下截骨,接骨板固定。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6~12周,拆除石膏,锻炼髋关节,以后开始逐步负重。
(2)骨盆截骨术:不论是与切开整复同时做或单独作都有助于增强先天性发育不良或脱位关节的稳定性。可与股骨截骨术合并矫正外翻畸形或股骨颈的前倾角,或缩短股骨,达到脱位整复,对股骨头不会产生不利的压力。
①髂骨截骨术(Salter法):适用于半脱位或脱位已被整复,或在截骨术同时用切开整复来复位。年龄为18个月或大些。也适用于股骨头不能被完全覆盖的病例,如大脑瘫痪、脊髓前灰质炎、脊髓脑膜膨出或Perthes病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该术可使整个髋臼,连同耻骨和坐骨作为一个单元一同旋转,以耻骨联合为铰链。截骨术在前外侧张开,用楔状骨块撑开,如此可使髋臼顶能向前向外移动,更好地覆盖股骨头。
术前要求:一是股骨头应牵引至髋臼水平位以下;二是充分松解髂腰肌和内收肌挛缩;三是股骨头应完全达中心整复,至真性髋臼的深处;四是关节面应相当平整,无退行性关节炎;五是髋关节功能正常;六是失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原始治疗的年龄应在18个月与6岁之间。半脱位、残留或复发性脱位或半脱位的手术年龄可达成年早期。如达不到上述要求,禁忌做Salter手术。Salter手术如果适应证选择正确,操作无误,可以获得好的效果,而且操作简单。目前,这一手术被世界各国矫形外科医生所承认及广泛应用。因此,在这一年龄组内的患儿,
首选此术式。
②髋臼成形术或髋关节囊旁髂骨截骨术(Pemberton法):只能用于半脱位或脱位已被整复,或能用切开整复来复位的病例。年龄1~12岁。手术经髋臼上方作髂骨截骨术,利用髋臼Y形软骨为铰链,使髋臼顶向前向外旋转。术后用单侧髋人字石膏固定8~12周。
髋关节囊旁髂骨截骨术优点是不需内固定,可避免再次手术,矫正程度较大而旋转又不是太大,但手术操作较复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较高。手术受Y软骨是否有活动限制,且以此软骨为铰链,易引起骨骺过早闭合。手术改变髋臼的形状和增大容量较差,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关系可发生不完全对合,髋臼必须重新塑形,而髂骨截骨术不改变髋臼形状,所以也无需重塑。
③游离髋臼的截骨术:是将部分骨盆游离,产生一个包括髋臼在内的游动节段。
④造架手术:用于半脱位的手术,是将髋臼顶向外向后或向前伸延。这可用植骨或将髋臼顶和股骨头上方的部分髂骨外侧骨皮质向下翻转。对不可整复的脱位,则可在股骨头上的髂骨外侧作一个骨拱顶。
⑤髂骨截骨术和髋臼臼内移位:是一改良造架手术,在髋臼近侧行截骨术,使股骨与髋臼均向内侧变位,可加深发育不良的髋臼,改善股骨头上外方的覆盖。
4、3~7岁 随年龄增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继发病变加重,闭合复位成功率仅占2.38%。即使复位成功,其中还有50%的病例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手术治疗应是主要方法,具体选用哪一种手术,要根据病变程度、个体差异、每个手术的指征和优缺点等加以分析确定。但在治疗中无论做哪一种手术,都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手术前患肢充分骨牵引,牵引重量应为体重的13%左右,以3~5周为宜,牵引时下肢要保持功能位。如需要可先切断部分内收肌,然后再行牵引。
(2)彻底松解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和行股骨上端短缩截骨,由于股骨头上移,造成骨盆大腿肌短缩。因此术中必须彻底松解这些肌肉,如切断内收肌、髂腰肌以及臀中肌止点剥离。对于年龄较大、股骨头脱位高的患儿,单纯软组织松解还不能缓解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压力,应同时进行股骨上端短缩截骨术,这等于相对延长了挛缩的肌肉,效果良好,缩短的长度如单侧髋关节脱位应在2cm以内,如双侧不应超过3cm。
(3)清除髋臼内的病变组织,包括纤维脂肪组织,切除拉长、肥厚的圆韧带、髋臼边缘增生的滑膜、纤维组织及髋臼横韧带,恢复髋臼的正常容积。保护关节软骨面,除非有严重的股骨头、髋臼比例不协调如股骨头过大或髋臼窄小外,不能轻易的扩大髋臼,损伤关节软骨面。
(4)纠正过大的股骨颈前倾角,如股骨颈前倾角大于30°,则必须通过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加以纠正,一般以矫正股骨颈前倾角到10°为宜。
(5)纠正髋臼上部的骨性病变,使髋臼上部的斜坡状恢复为弧形,斜坡状髋臼顶部,关节表面压力就集中,易导致关节退变。
(6)牢固的缝合关节囊,切开复位后髋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牢固缝合关节囊来保持。应首先剥离关节囊与髋臼上方髂骨及与周围肌肉的粘连。然后切除多余的关节囊组织,重叠缝合关节囊,特别是髋臼上方的关节囊,否则手术后股骨头容易再脱位。
对于这一年龄组有以下手术方法可供选择:
①切开复位和股骨缩短术(Klisic和 Jankovic法):合并切开整复和股骨缩短,需要的话,再加作髋臼手术如Salter髂骨截骨术或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可用于单侧和双侧脱位。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保持患肢于外展和旋转中立位。术后约2个月可拆除石膏。理疗、锻炼,但4个月后才能负重。若单侧脱位,可见下肢不等长。
②游离髋臼的截骨术: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并有残余发育不良和半脱位,而髋臼不能再塑造。
③造架手术:Staheli手术指征是不能用转向骨盆截骨术矫正的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术后用髋人字石膏固定于15°外展,20°屈曲和中和旋转位。6周后拆除石膏,3~4个月后负重行走。
④髂骨截骨术和髋臼臼内移位:Chiari手术是关节外髋臼上缘髂骨截骨,使髋臼内移的关节成形术,适于4岁以上包括成人在内的患者,股骨头、髋臼比例不协调,髋臼浅、股骨头大,部分股骨头未被髋臼所覆盖,无其他手术指征。Chiari手术不用植骨,将股骨头放在松质骨的面下,矫正股骨的外移。在髋臼上缘作骨盆截骨术,将截骨术以下的骨盆与股骨一起内移。截骨术的上断片成为骨架,而关节囊则嵌于截骨术上断片与股骨头之间。技术错误是内移过多,截骨过高或过低,坐骨神经损伤。
用髋人字石膏固定于20°~80°外展,中立旋转和伸直位。3周后拆石膏,开始锻炼。4周可开始扶杖进行部分负重。
5、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大于8~10岁) 患儿的髋臼、股骨头的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软组织也随着股骨头的逐渐上移而加重其萎缩,股骨头不可能拉至髋臼水平以下,只能作姑息挽救手术,偶用植骨片作造架或拱顶于髂翼上,在近髋臼处覆盖股骨头。很少考虑作股骨缩短术和骨盆截骨术。数年后,髋关节将发生退行性变。引起疼痛和运动受限,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在适当年龄时进行。关节融合术目前很少做。对双侧性脱位,不一定要整复,以后做全髋关节成形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