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患者早日康复――立体化快速康复理念在胃肠外科的应用张大爷,73岁,因“胃癌”入住胃肠外科并接受了“胃癌根治术”。术后6小时即下床活动,12小时后经鼻肠营养管进水,次日经鼻肠营养管进流质饮食,术后第4天停胃管并经口进流质饮食,术后一周顺利康复出院时,其饮食量已接近正常水平。张大爷的恢复速度让他和家人都感到惊讶,这正是“快速康复(Fast track surgery)”理念应用于胃肠外科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快速康复是近年来欧美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极力推广的一种理念。其目的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节约医疗资源。在这种理念下,我科的临床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尽快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快速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的益处,自2010年6月始提出了胃肠外科“手术微创、术后早期下床、术后早期营养”的立体化快速康复理念,并组建了术后快速康复室(十病室),所有术后病人均直接进入快速康复室,由专职护理人员24小时看护,进行术后快速康复指导,数小时至3天后转入普通病房。
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欢迎,是外科发展的总趋势和追求目标。近3年来,在王爱亮主任带领下,我们科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比例达95%以上,并陆续开展了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升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小肠平滑肌瘤切除术等。另外术中超声刀的使用,真正达到了无结扎手术要求,比如胃癌手术中,只用丝线在胃左动静脉处结扎一次,省除了近百个线结,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减少了腹腔异物存留,使患者术后恢复明显增快,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其中腹腔镜阑尾术后23小时即有出院者,正是快速康复理念的真正体现。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腹部手术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有很大影响,如手术切口的疼痛造成患者呼吸受限,常常发生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被动卧床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甚至瘀滞,易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有房颤者易出现栓子脱落而栓塞下肢动脉;肠道功能延迟恢复易产生早期炎症性肠梗阻、肠粘连,全身反应有发热等。过去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5-7天,造成住院时间长,费用高,甚至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现在我科腹股沟疝术后24小时即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3天便可出院。同样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结直肠癌、胃癌等普外科大术后患者,均能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下12小时内下床活动,可以减少肌肉消耗、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体会到大手术后第1天就能下床活的喜悦。
术后早期进食。传统观点认为术后应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才能进食,胃肠手术需要术后1周进食,但这可能导致肠粘膜细胞萎缩、营养缺乏、消瘦、体重减轻、并发症增多等弊端。而快速康复强调术后早期进食,因此,我科对于胃手术患者,均留置鼻空肠管,并根据体重、年龄、营养状况制定详细的肠内营养计划,术后12小时经鼻肠管进水,24小时进少量流质,72小时后所需能量均由肠内营养支持。这不是单纯的经肠补充营养,更重要的是促进肠蠕动、维护肠粘膜功能,防止肠道内细菌、内毒素异位,此外早期肠内营养还能促进门静脉循环,加速器官功能恢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