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患者经常反复住院,活动量稍大就会感到胸闷、气喘,这时候就会有人选择卧床,不敢动,生活质量下降,几乎成了一个废人,那么,慢性心衰患者要不要运动,该如何运动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展开阐述。
心力衰竭患者在慢性稳定期的主要症状是活动后乏力、气短,表现为运动耐量的降低。已经证实科学的康复运动可以提高运动能力、降低心衰患者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心肌的适应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2004年,对9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801名患者,其中395名为运动训练组,406名为对照组)进行了荟萃分析研究,随访时间平均为705天,结果表明,运动训练组的病死率及再入院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而且,运动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显而易见的。HF-ACTION研究采用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 Questionnaire(KCCQ)量表,结果证明运动训练时患者获得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感健康状态的改善,这种改善在早期(3个月)出现并持续存在。心衰患者如何开展运动锻炼呢?
1、运动强度
建议患者进行低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临床上一般采用最大运动耐量的50%~70%作为日常锻炼的运动强度。在没有运动心肺功能设备的条件下,可以采用最大心率作为指标,年龄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时的靶心率=170--年龄。在运动试验中,患者主观的用力程度也是重要的指标。常用Borg自觉劳累分级(RPE)进行量化,以指导运动强度。一般心衰患者日常运动中评分12~13即可。
2、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
一般达到运动强度的运动时间是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每次运动之前有5~10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之后要继续进行调整活动,指导呼吸平稳。
3、选择的运动方式
一定要个别对待并遵循兴趣的原则。只有患者感兴趣,才可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并坚持实施预定的康复计划。推荐应用步行、跑步机步行、骑功率自行车等运动。
4、运动中的监护及风险
如果患者病情稳定,药物治疗规范,在经过运动心肺功能测定后制定了适合的运动处方,那么运动中的风险相对较少,建议患者定期随访,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运动量的调节。 慢性心衰患者的 康复训练相当重要,在此提醒心衰患者一定要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以提高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