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蛾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别名 西医:扁桃体炎。
二、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咽喉科疾病
四、病名定义:扁桃体炎是指腭扁桃体的炎症。为咽部常见病。根据其病理性质,一般分急性、慢性两类。详见具体疾病介绍。
五、中医释名:本病是以发热,咽痛,喉核红肿胀大,形如乳头或蚕蛾,或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喉核肥大、质硬、暗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乳蛾临床主要分为急乳蛾、慢乳蛾和石蛾。
六、中医病因病机:起病急骤者,多为风热之邪乘虚外袭,火热邪毒搏结咽喉所致。若病久体弱,脏腑失调,邪毒久滞喉核,易致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七、诊断要点
1、病史 常有受凉、疲劳、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
2、临床症状
急骤发作者,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迁延日久者,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咽痛、发热反复发作。
3、检查
八、鉴别诊断
可与喉痹、白喉、扁桃体肿瘤等疾病鉴别。
九、分型论治
十、外治法
十一、针灸疗法
十二、其他疗法
十三、西医疗法
急性期抗炎治疗为原则,首选青霉素。慢性迁延者,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摘除扁桃体。
十四、疗效评定标准
十五、并发症 可以发展成病灶性扁桃体炎,并发心瘅、心痹、皮水、三痹及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
二鼻渊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别名 西医: 急性、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二、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鼻科疾病
四、西医病名定义 鼻窦粘膜化脓性炎症。
五、中医释名 本病是以鼻流浊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头晕胀闷,鼻道有脓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六、西医病因
七、中医病因病机 多以“感冒”为发病诱因。鼻渊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蕴热,蒸灼鼻窍,或因脏腑虚损,邪留鼻窦所致。
八、人群 儿童患者居多。
1、风热犯鼻证:鼻塞,涕多,色白或为黄粘涕,嗅觉减退,或出现头面部疼痛,鼻粘膜红肿,中鼻甲肿胀,中鼻道或嗅裂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局部可有压痛或叩痛,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胆经郁热证:涕黄浊而量多,有臭味,鼻塞甚,头痛较甚,鼻粘膜红赤肿胀,中鼻甲尤甚,鼻腔积留黄绿脓,源于中鼻道或嗅裂,患窦局部压痛明显,发热,口苦咽干,头昏目眩,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3、湿热蒸鼻证:涕黄浊,常流不止,鼻塞,嗅觉不敏,鼻粘膜红肿,中鼻道或嗅裂有多量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头晕重胀,体倦不适,纳差腹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4、气虚鼻窍失充证:常流浊涕或粘浊涕,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不已,鼻通气不佳,嗅觉较差,鼻粘膜暗红,鼻甲肿胀,尤以中甲水肿明显,或有息肉样变,头晕不爽,体倦乏力,健忘,恶风自汗,咳吐痰稀,面色萎黄或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十、西医诊断标准
十一、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有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者常为单个鼻窦患病,慢性者多为数窦或全鼻窦同时患病。
2、急性者发病迅速,病程较短。急起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患窦局部疼痛,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等症。
3、慢性者以长期流脓涕不止或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常有鼻塞。或有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症。
体检
急性者: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明显,患鼻窦开口所在鼻道有多量脓性分泌物,患窦局部压痛明显。慢性者:检查见鼻粘膜暗红肿胀,中甲水肿,中道及/或嗅裂有脓。
电诊断
实验室诊断 1.体位引流法可助判断脓液来自何窦。 2.上颌窦穿刺有利于上颌窦炎的确诊
血液 急性发作期血白细胞可升高。
十二、西医鉴别诊断
十三、中医类证鉴别
1、鼻窦痰包:患窦局部可见无痛性膨隆,鼻窦x线片或CT扫描可确诊。
2、鼻窦良胜与恶性肿瘤:诊断有怀疑时,及早行鼻窦x线片或CT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
3、鼻窒:以长期鼻塞为主症,鼻甲肥大,有时有少量粘液性或脓性浊涕。
十四、疗效评定标准
十五、预后与并发症 可以发展成严重的颅内并发症。
十六、西医治疗
十七、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热犯鼻证:解表清热、疏风通鼻。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2、胆经郁热证:清胆利鼻。龙胆泻肝汤加减。
3、湿热蒸鼻证:清热化湿通鼻。除湿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十八、外治法
十九、针灸治疗
二十、中西医结合治疗
1、急性期用广谱抗生素,宜剂量大,疗程长。牙源性者配合甲硝唑或替硝唑。
2、鼻腔局部用药:1%麻黄素滴鼻,并配合应用抗菌消炎滴鼻液。或用复方鹅不食草液、50%鱼腥草液交替滴鼻。滴鼻宜取仰卧垂头或侧头位滴药,以利药液直达鼻窦开口处。慢性患者,不宜长期连续应用鼻粘膜收缩剂。或用鱼石散吹鼻。
3、急性或亚急性期可配合理疗。
4、慢性上颌窦炎或感染症状得到控制的急性上颌窦炎,可行上颌窦穿刺冲洗灌药术。
5、负压置换疗法适用于同时存在多窦慢性炎症患者。
6、常服鼻炎片配补中益气汤,或服藿胆丸。
7、穴位注射疗法:取迎香、合谷,1穴/次,用复方维生素B注射液0.2~0.5m穴位注射,隔日1次。
8、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必要时据病情行手术治疗。
三耳鸣耳聋的中医诊疗方案
暴聋诊疗方案
暴聋是指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暴聋,又称卒聋,风聋,火聋,厥聋等。本病为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经性聋,或伴有耳鸣、眩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病之一。
一、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暴聋诊疗方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分型;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1、诊断依据:
⑴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⑵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⑶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⑷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⑸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⑹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2、辨证分型
⑴风邪外犯证
症状: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检查:耳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轻度潮红,听力检查呈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⑵血瘀耳窍证
症状: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检查:耳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轻度潮红,听力检查呈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舌质暗红,脉涩。
二、中医治疗方案
1、风邪外犯证
⑴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窍。
⑵推荐方:宣肺通窍汤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 苍耳子、香附、甘草。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并根据病情变化情况随证加减。
风热者,去川芎,加金银花,连翘,蝉蜕,薄荷(后下),以疏风清热。
伴鼻塞流涕者,加辛夷、白芷以宣通鼻窍;咳嗽痰多者,加陈皮、法半夏、贝母以化痰止咳;耳内闭闷,如有物阻者,加白芥子、莱菔子以化痰通窍;伴咽干、咽痛、痰黄者,加黄芩、菊花以清热通窍。
⑷配合针灸治疗:
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全身辨证取穴;主要局部取穴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流选用1~2穴。
腹针: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阴都、气穴;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艾灸或热敏灸:以灸感渗透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⑸按摩治疗
①耳膜按摩
以手中指(或食指)置外耳道口,轻轻捺按,两侧各捺按15―30次,每天3次。
②除耳鸣功
平坐伸一腿屈一腿,横伸两臂,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各7次。
③营治城郭法。
两手接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钟左右,此法不仅可治疗耳鸣,而且可作为防病保健。
⑹其他疗法
根据患者情况推荐中药沐足等。
中药沐足方案:中药煎剂(主要药物组成:生姜、牛膝p当归p磁石等)进行沐足,以达疏风通络安神的作用,时间最好选在病人睡前1小时进行,每天1次,每次30分钟为宜。将煎好的中药(1000ml)加热至70℃,倒入盆中,指导病人把脚搁置在脚盆边熏,要注意防烫伤。待药液温度在38-42℃左右,指导患者把双脚伸进盆中,双脚来回搓洗,不断按摩双足底的涌泉穴,直至感到穴位酸胀为止,每次30分钟;然后擦干药液。
2、血瘀耳窍证
⑴治法:活血化瘀通窍。
⑵推荐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川芎、当归、赤芍药、桃仁、红花、柴胡、丹参、路路通、石菖蒲、黄芪、青皮。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并根据病情变化情况随证加减。
伴有气虚者,症见体倦乏力,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色淡红,去青皮、路路通、赤芍药,加党参、白术、茯苓、葛根、升麻、木香、砂仁(后下)等以健脾益气升阳。
伴有气血亏虚者,症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加用党参、白术、茯苓、何首乌、桑椹子、益母草等以养血益气。
伴有肾虚者,症见虚烦失眠,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夜尿多,口干咽燥,加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龟甲、五味子、怀牛膝等以滋肾补肾,填精益髓。
伴有气滞者,症见耳内胀闷堵塞感或疼痛,加香附、延胡索以理气行气止痛。
伴肝火者,症见口干口苦,头痛目眩,加龙胆草、黄芩、夏枯草以清肝泻火;症见眩晕耳鸣、血压较高者,加牡蛎 (先煎)、磁石
(先煎)、天麻以平肝潜阳。
伴有心火者,症见心烦失眠,加黄连、淡竹叶、白茅根以清心泻火。
伴有痰湿者,症见头昏沉重,胸闷脘满,咳嗽痰多,口苦,大便结,小便黄,去青皮,加陈皮、法半夏、茯苓、竹茹、瓜蒌仁等以化痰通络。
⑶中成药: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推荐:丹参注射液、金纳多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静脉滴注。
(4)配合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耳聋的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全身辨证取穴:主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流选用1~2穴。
腹针: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阴都、气穴;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热敏灸:以灸感渗透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辨证取穴:
⑸按摩治疗
①耳膜按摩
以手中指(或食指)置外耳道口,轻轻捺按,两侧各捺按15―30次,每天3次。
②鸣天鼓
调整好呼吸,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到,再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闻及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此法亦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③除耳鸣功
平坐伸一腿屈一腿,横伸两臂,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各7次。
④营治城郭法。
两手接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钟左右,此法不仅可治疗耳鸣,而且可作为防病保健。
⑹其他疗法
根据患者症状推荐中药沐足等。
中药沐足方案:中药煎剂(主要药物组成:牛膝p当归p磁石等)进行沐足,以达活血通络安神的作用,时间最好选在病人睡前1小时进行,每天1次,每次30分钟为宜。将煎好的中药(1000ml)加热至70℃,倒入盆中,指导病人把脚搁置在脚盆边熏,要注意防烫伤。待药液温度在38-42℃左右,指导患者把双脚伸进盆中,双脚来回搓洗,不断按摩双足底的涌泉穴,直至感到穴位酸胀为止,每次30分钟;然后擦干药液。
三、中医辨证施护
1、风邪外犯证
着重于生活调护,嘱患者慎起居,避免冷风直吹,适当增减衣被,汗出后及时擦干,以防复感外邪。饮食宜疏散风邪之品,如薄荷粥、公英粥、苏叶粥,生姜汤等。中药汤剂宜温服,服后适当增加衣被以助微微汗出。同时,要及早治疗感冒症状,如有鼻塞可予滴鼻液滴鼻,以宣利鼻窍,开通耳窍;并指导病人以正确的方法擤鼻,以防涕液由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腔,引发感染而加重病情。
2、血瘀耳窍证
指导病人自我按摩、按压刺激耳穴,以达到疏通经脉、运行气血的目的。饮食可用丹参、川芎、田七等作为药膳,如田七煲鸡或以丹参、田七磨成粉冲服等。同时,要注意情志护理,向病人说明情绪不佳对疾病的影响,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以防影响血液运行。
四、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西医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
1、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
2、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B HL以上。
3、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 HL。
4、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 dB HL。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隐藏
15乳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乳蛾是因邪客喉核(扁桃体),核内血肉腐败所致,以咽痛、喉核红肿或化脓为特征的咽部疾病。分急乳蛾和慢乳蛾两类,相当于急、慢性扁桃体炎。
15.1 诊断依据
15.1.1以咽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急乳蛾有发热,慢乳蛾不发热或有低热。
15.1.2急乳蛾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则转化为慢乳蛾,病程较长。
15.1.3 咽部检查15.1.3.l急乳蛾:扁桃体充血呈鲜红或深红色、肿大、表面有脓点,严重者有小脓肿。
15.1.3.2慢乳蛾:扁桃体肿大、充血呈暗红色,或不充血,表面有脓点,或挤压后有少许脓液溢出。
15.1.4急乳蛾及部分慢乳蛾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5.1.5 应注意与烂喉痧(猩红热)、喉关痈相鉴别。
15.2 证候分类
15.2.1风热外侵:急乳蛾初起,咽痛,轻度吞咽困难。伴发热、恶寒、咳嗽、咯痰等症。咽粘膜及扁桃体充血,未成脓。舌苔薄白,脉浮数。
15.2.2胃火炽盛: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热,口渴,大便秘结。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上有脓点或小脓肿。舌红,苔黄,脉滑数。
15.2.3肺肾阴虚:咽部干燥、灼热,微痛不适。干咳少痰,手足心热,精神疲乏,或午后低热,颧赤。扁桃体暗红、肿大,或有少许脓液附于表面。舌红,苔薄,脉细数。
15.2.4脾气虚弱:咽部不适,微痒或干燥,或有异物感,咯痰色白,面色少华,声音低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扁桃体肿大,充血较轻或不充血,挤压时有少许脓液。舌质淡胖,苔白润,脉细弱。
15.3 疗效评定
15.3.1 治愈:咽部症状消失,扁桃体不充血,无脓点,或被摘除。
15.3.2好转:咽部症状减轻,扁桃体脓点消除。
15.3.3 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11鼻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主要指急、慢性鼻窦炎。
11.1 诊断依据
11.1.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急性鼻渊伴发热及全身不适。
11.1.2急性鼻渊发病迅速,病程较短。若治疗不彻底,则迁延为慢性鼻渊,病程较长。
11.1.3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11.1.4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急性发作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1.1.5 应与鼻窒相鉴别。
11.2 证候分类
11.2.l肺经风热: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而急性发作。鼻塞,涕多色白或微黄,头痛,咳嗽,咯痰。鼻粘膜充血,鼻甲肿大。舌苔薄白,脉浮数。。
11.2.2胆经郁热:多见于急性鼻渊,或慢性鼻渊急性发作。鼻塞、头痛较甚,涕多色黄而浊。身热,口渴,大便干燥。鼻粘膜充血明显,且肿胀,鼻腔内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11.2.3脾胃湿热:多见于急性鼻渊后期。鼻塞,流涕缠绵不愈。伴头昏,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鼻粘膜充血肿胀,鼻腔内有较多黄浊分泌物。舌苔黄腻,脉濡数。
11.2.4肺脾气虚:多见于慢性鼻渊。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脉细弱。
11.3 疗效评定
11.3.1 治愈:症状消失,X线鼻窦片无异常。
11.3.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腔检查见充血、粘膜肿胀等表现减轻。X线鼻窦摄片有明显改寿。
11.3.3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暴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暴聋是因邪犯耳窍、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经性聋,主要指特发性暴聋(突发性聋)。
4.1 诊断依据
4.1.1听力突然下降,1~2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或伴耳鸣、眩晕。
4.1.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4.1.3 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鼓膜混浊。
4.1.4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4.1.5 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4.2 证候分类
4.2.I风邪外犯: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疼。舌苔薄白,脉浮。
4.2.2肝火上炎: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2.3肝阳上亢:突聋发于恼怒之后,头晕、头痛、口苦,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
4.2.4气滞血瘀:耳聋伴耳胀闷感,耳鸣不休,或耳聋因强大声音震击而成。舌质暗红,脉涩。
4.2.5气血亏虚:素体虚弱,面色无华,突发耳聋;或暴聋数日后头痛、耳胀闷等症消除,而面色无华、头晕眼花、语声无力、四肢倦怠等症仍在,舌淡,苔薄...
4.3 疗效评定
4.3.1 治愈:听力恢复正常。
4.3.2好转:听方提高10分贝以上,耳中不适感减轻。
4.3.3 未愈:听力提高不足10分贝。
5久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久聋是因脏腑亏虚,耳窍失养,或经脉气滞血瘀所致,以长期听力下降为特征的感音神经性聋。包括药物中毒性聋、老年性聋等。
5.1 诊断依据
5.1.1 以持续日久的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或伴耳鸣及轻度眩晕。
5.1.2起病缓慢,耳聋程度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困暴聋后长期不恢复而成久聋。
5.1.3常因使用耳毒性药物、年老体衰、营养不良等因素致病。
5.1.4耳部检查:鼓膜少光泽,或有内陷、增厚、粘连、钙质沉着等表现。
5.1.5 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5.1.6应与耳胀耳闭、听神经瘤相鉴别。
5.2 证候分类
5.2.1肾精亏损:耳聋日久,耳鸣如闻蝉声,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5.2.2气血亏虚:耳聋耳鸣,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细弱。
5.2.3痰火郁结:耳聋,头重而晕,耳中胀闷,脘腹痞满。舌苔黄腻,脉滑数。
5.2.4气滞血瘀:耳聋或重或轻,或伴耳鸣,鼓膜增厚,或有粘连、钙质沉着。舌质紫暗,脉涩。
5.3 疗效评定
5.3.1 治愈:听力恢复正常。
5.3.2 好转:听力提高10分贝以上。
5.3.3未愈:听力无明显好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