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学几十年来进步带来的结果是: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可控制,甚至可治愈的疾病,患者的生存率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近三十年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癌症已成为人类第一位死因。2008年世界共有癌症新发病例1266万,死亡病例756万,患病生存者2880万;预计到2030年,这些数字将大幅上升,新发病例将达到2126万,死亡病例达到1308万。
癌症是一类古老的疾病,但一直比较罕见。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先是发达国家,之后是发展中国家,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加,这些增加的部分基本上是由于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的。
目前重要的误区之一是:肿瘤似乎很难预先知道,治疗也就困难,更谈不上预防。其实癌症并不可怕,肿瘤科学几十年来进步带来的结果是: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可控制,甚至可治愈的疾病,患者的生存率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近30年来欧美国家通过大力治理环境和宣传戒烟,已经取得相应的回报。在20世纪末,肿瘤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美国3个权威机构(美国癌症协会ACS、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和疾病控制中心CDC)预测,到2015年,美国癌症发病率将下降25%,死亡率将下降40%。
人们期望在21世纪的前20~50年,在世界范围内看到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宣传肿瘤的病因和预防,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加强个人和群体的健康保护能力,而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才能收到实效。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1/3的癌症
人类从有文字以来,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瘤”字。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记载了周代已有专治肿疡的医生,称为“疡医”。以后历代的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肿瘤的记载,所用病名很多,不但讨论了外因病邪,还特别强调内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体内气血亏虚,运行失常,以及五脏六腑的蓄毒等体内失调,导致了肿瘤发生。宋、元两代医学家论述乳癌时均用“岩”字,直到明代才开始用“癌”字来统称乳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
在西方医学中,远在几千年前几乎在医学史的开始年代,即有关于肿瘤的记载。埃及草纸时代(公元前1500年)已应用砷化物制成的油裔治疗有溃疡的肿瘤。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对肿瘤已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从约公元150年的加伦时代一直到19世纪,由于体液学说在欧洲盛行,人们把肿瘤看成是“黑胆汁”凝聚、淤滞而成。治疗当然也都是设法纠正这种“体液失调”。19世纪,菲尔肖(1821~1902年)创立了细胞病理学,1853年发表的《异常肿物》被认为是第一部近代肿瘤学专著,不但描述了癌细胞的形态,而且描述了癌变的发展。
近一百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物理学等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李槐告诉本刊记者,癌症的发生非常复杂,同样,癌症的治疗也非常复杂。对公众而言,重要的是采取积极的行为预防癌症的发生。癌症的预防也没有神奇的办法,也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那些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曾指出,大约有30%的癌症死亡源自五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高体重指数、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运动、吸烟及过度饮酒。如果能够避免暴露于烟草烟雾、不酗酒、选择适宜的膳食、从事适度的体力活动、加强职业防护、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尽量减少在不良环境中暴露,就可以降低发生癌症的风险。
2007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中国癌症基金会联合发布《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的报告,提出了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的10条建议,包括: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每天至少从事30分钟身体活动;避免含糖饮料,限制摄入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尤其是高糖、低纤维、高脂肪的加工食品);每天至少吃5份不同种类的非淀粉蔬菜和水果,每餐都吃谷类或豆类,限制精加工的淀粉性食物;每周摄入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的量要少于500克,尽可能少吃加工的肉类制品;如果喝酒,男性每天不超过2份(1份酒约含10~15克乙醇),女性不超过1份;每天保证盐的摄入量低于6克,不吃发霉的谷类或豆类;不推荐使用维生素等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母亲对婴儿最好进行6个月完全母乳喂养,而后添加其他液体和食物;癌症患者治疗后应该遵循癌症预防的建议。此外,“永远记住:不要吸烟!”
中国著名实验肿瘤、肿瘤化学和遗传毒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说,人们若能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发生。
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能够不得癌症是最好的,假如不幸“中招”,那么一定要尽早发现并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它。如果措施得当,1/3的癌症是可以在早期被发现并得到治愈的。事实上,癌症的“早诊早治”已取得重要进展。宫颈癌由于病因清楚,“早诊早治”技术有效。许多国家都有宫颈癌的筛查计划,并取得明显成效,使死亡率持续下降。
此外,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大肠癌的“早诊早治”在发达国家也普遍开展,使得生存率明显提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实践证明,“早诊早治”是控制癌症的正确选择之一。由此入手,可推动癌症的全面防治工作。
肿瘤的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但只要重视,通过仔细检查还是可以发现的。因此,至少一年一度的定期健康检查、肿瘤普查很重要。
在这方面,影像学诊断可以提供原发、播散存在的直接表现。目前CT检查已经比较普遍,新的检查如核磁共振(MRI)、PET等对病变和功能的显示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通过影像诊断发现的早期患者在增多。
诊疗技术的新进展
“由于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理解的深入,如今的肿瘤内科早已不再是环磷酰胺、阿霉素等‘老药’包打天下,而是成为集化疗、靶向治疗,乃至心理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治疗。特别是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精确打击能力,使药物从之前的‘敌我不分’变为‘有的放矢’,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而且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主任徐兵河告诉本刊记者。
先进的诊疗技术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内科治疗可以借助靶向药物使治疗越来越精准,外科手术更多考虑到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放射治疗也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目前,科学家已经着手从基因上破解癌症的秘密,希望借此寻找到引发癌症的基因突变线索,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癌症。可以期待,基因方面的发展,将可能使癌症的疗法更为精确、更为个体化。
而在肿瘤外科方面,由于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大大减轻了手术对患者肌体的伤害,加上手术强调尽最大可能保护人体器官的功能,因此,患者术后不仅身体更易恢复,并且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在放射治疗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技术等的发展,肿瘤的放射治疗也取得重大进步。与以往放疗不同的是,现在的放射治疗更强调精确集中在肿瘤,更有效地保护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这使患者的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均得以提高。
而在实践中,肿瘤治疗的新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思路也在不断涌现。2008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一条就是:科研人员通过对来自不同癌症细胞的基因进行测序,发现了数十种与癌症有关的基因突变。此后,人们得知,肿瘤不是任何一个单个基因、任何一种基因独立执行功能的,它们必须与其他基因相互协调,作为细胞网络中的一环协同完成一定的生命过程。于是,攻克肿瘤就必须解码强大的细胞生长发育异常的分子网络结构。
程书钧认为:“既然肿瘤和我们的生命现象密切相关,或许我们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研究正常的胚胎发育到成人的肺、癌前病变、肺癌的过程,通过其中许许多多的基因突变,去寻找答案。我们可以邀请以前从来不搞肿瘤的人来参与研究,跳出现在固有的理念和模式,从多个视野包括宏观的宇宙进化等角度来重新思考肿瘤。”
肿瘤是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多见于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疾病。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数十年中我国的癌症病例数仍有继续增多的趋势。然而,随着人们对癌症的更多揭示,防治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控制癌症的目标不会遥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