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患者,女,64岁,主因“活动性胸闷、气喘1个月,加重伴胸痛7天”来我院就诊。
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反复胸闷、气喘,常于活动时发作,经休息可缓解,无胸痛,无心悸,无大汗,无咯血,无发热,无盗汗,曾在当地村卫生室按冠心病输液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胸闷、气喘无明显好转,7天来,患者胸闷、气喘加重,伴持续性胸痛,经口服消心痛、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无效,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该患者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
BP 120/80 mm
Hg。神志清,精神差。口唇无紫绀,双侧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音。心浊音界无明显扩大,心率101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
入院后检查:心电图示TV1-V5 倒置,SⅠQⅢTⅢ;胸片检查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主动脉迂曲、钙化。
入院诊断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
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单硝酸异山梨酯、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抗血小板、改善心肌缺血治疗。胸痛症状有所缓解。入院第三天,辅助检查结果回报:心肌酶正常范围。血气分析示氧分压(PO2)66
mm Hg,二氧化碳分压(PCO2)30.5 mm Hg,血氧饱和度(SO2) 94%。肌钙蛋白I<0.1
ng/ml。B型利钠肽(NT-proBNP)1150.3 pg/ml。D-二聚体 1.5
mg/L,明显升高。血常规示白细胞4.0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1.6%,红细胞 3.51×1012/L,血红蛋白 94.3 g/L,红细胞压积
41.6%。复查心电图提示QⅢTⅢ,SⅠ消失。
入院后第4天检查心脏超声心电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35 mm
Hg,左室射血分数(LVEF)69%,正常范围,右心室内径正常范围,未提示室壁节段性运动不良。
入院后第5天,上级医师查房,考虑肺栓塞可能性大,建议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CTPA结果提示:右肺上下肺动脉及其分支,左肺动脉及其部分分支盈缺损影,提示双侧肺动脉栓塞。更正诊断为:急性肺栓塞,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遂加用华法林、地高辛、利尿剂口服,住院15天监测血国际化标准化比值(INR)2.2,好转出院。
点评:
该患者因“活动性胸闷、气喘1个月,加重伴胸痛7天”来我院就诊。曾在当地村卫生室按冠心病输液治疗,疗效不佳,为第一次误诊;入院后,接诊医师根据患者胸痛、心电图TV1-V5
倒置,初步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为第二次误诊。需要吸取的教训是:首诊医师面对出现胸痛的患者,思路宜广泛,作好鉴别诊断,如需想到冠心病、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包炎等的可能性。
该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出现胸前导联T波倒置的同时,尚伴有SⅠQⅢTⅢ(SⅠ:Ⅰ导联S波加深;>1.5
mV即有意义;QⅢ::Ⅲ导联出现Q/q波;TⅢ:Ⅲ导联T波倒置),是右室符合加重的表现,患者双侧颈静脉充盈,心动过速,应该考虑肺栓塞存在的可能。结合入院后辅助检查结果,D-二聚体
、血气分析均有异常,复查心电图存在动态改变,高度提示肺栓塞诊断,最终经CTPA确诊。
所以首诊医师临床思路要广泛,避免诊断思路局限,如活动时气喘就想到心力衰竭,胸痛、心悸、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倒置、心肌酶升高就诊断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发热、白细胞升高、肺部X线有阴影仅想到肺炎等。摒弃诊断上“先入为主”或“惯性思维”的陋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