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指与摄碘量增加有关的甲亢,简称碘甲亢,又称碘性巴塞多病或碘致甲状腺毒症。自从补充碘剂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以来,不断有碘甲亢的报告。第1例碘甲亢的报告在1821年(coindet报道每天投碘250mg的150人中,有6人发生甲亢)。流行病学资料发现在荷兰、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补充碘剂后甲亢发生率明显高于补碘前,在长期补碘6个月,甲亢发生率上升,1~3年达高峰,6~10年恢复至补碘前水平,碘致甲亢最容易发生于功能正常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突然接受过量碘治疗后。
疾病病因
碘与甲状腺的关系密切;前者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12岁以上者每天的需碘量约为150μ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随碘供应的增加而上升,但如果碘供应量超过一定限度,则可出现相反的结果。
1、短期内大剂量供碘,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受到急性抑制,这种抑制效应又称Woff-Chaikoff效应,可能是一种暂时性的保护机制,以免释放和合成过多的激素;临床也常利用这一效应来治疗甲亢危象。
2、长期过量供碘,Woff-Chaikoff效应就逐渐消失,出现所谓“脱逸现象”,脱逸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可恢复正常,甚至加速进行,有时就发生碘甲亢。
症状体征
碘甲亢的临床表现与Graves病相似,只是前者年龄偏大,多发生于老年人,较少发生于儿童(有报道5万例接受碘治疗儿童无一例发生IIH),男女比例1∶6~1∶10,与Graves病相似,(在碘缺乏地区IIH病人,大多数有甲状腺结节,15%~30%有较小或无甲状腺肿,一些病人无结节),病情相对较轻,甲状腺无压痛,甲状腺检查可见结节性甲状腺肿或单发结节,一般无突眼,也很少有甲状腺部位的血管杂音和震颤,心血管症状和体征明显,血清抗甲状腺抗体阴性。甲状腺扫描可发现“热区”的存在。其特征性表现为甲状腺摄碘率减少,24h<3%。由于尿碘的正常值范围较大,所以尿碘的测定对诊断帮助不大。
诊断检查
诊断:
1、近期有碘摄入量增加史,病人有甲亢表现:心动过速,出汗,体重下降,年岁大者嗜睡和虚弱等。
2、实验室检查血FT4升高,FT3也升高,但与T4升高不成比例,不如T4显著,TSH降低,TRH兴奋试验时反应低下或无反应,特征性检查是131I吸收率降低。
3、甲状腺扫描可发现“热区”的存在。
4、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甲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