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疱疹, 也称(颜面疱疹)是单纯疱疹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临床上其病因是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特点是经常复发,一年都要复发几次。而且是每年都要复发,终身发病。所以也称为终身复发的口唇疱疹。
表现为初起局部往往先有灼热、瘙痒及潮红,继而出现密集成群或数群针头大小水疱
,较原发型的水疱要小且较簇集,破裂后而糜烂,渗液,逐渐干燥结痂,全程经过约1~2周,愈后局部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损害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及鼻孔附近,亦有发生于颜面、唇部者。
口唇疱疹属于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是由于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中医被称为"上火",好发于口唇、口角,常由感冒、发热、疲劳,睡眠不足、心情抑郁、压力大、紧张焦虑等因素,致使免疫力下降,使潜伏于体内的疱疹病毒大量繁殖,导致嘴角起泡而发病。开始有灼热感,继而群集水泡、糜烂、结痂,病程约二周左右,可复发。
口唇疱疹的发病基本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它通常发生于发烧、感染、感冒,或日晒风吹后、生活紧张、月经期间,或当免疫系统受抑制时。这种病具高度传染性。潜伏期约3-10天,出现唇疱疹后,可能维持三周之久。如果你有过敏倾向,很可能你的免疫系统虚弱,因此也可能易患口唇疱疹。
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风热毒邪外感,客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脉络不畅,水津布散失常,而见皮肤起小水疱,破后形成糜烂面,风热蕴阻则瘙痒、灼热。肝之经脉绕阴器,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阴部起水疱,湿热之邪最易腐烂,故阴部水疱极易糜烂染毒,则产生明显疼痛。可伴有发热,便干溲赤等湿热下注之症。病症反复发作,日久热邪伤津,故又可见咽干、口渴、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症。若小儿先天不足,抵抗力差,感受热毒,可见高热惊厥、不食、疱疹泛发、肝脏肿大,黄疸等毒入营血,内传脏腑之危候。
1.风热蕴肤
证候:皮肤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小水疱,四周红晕,疱液澄清,破溃后露出糜烂面,一周左右干燥结痂而愈,可伴有刺痒、疼痛、发热。发于眼部者可见怕光、流泪、眼睑浮肿、眼白发红。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初发病人为主,病位多在头面部,病程短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毒邪客于肺胃,蕴蒸于皮肤,津液布散失常,而见皮肤起小水疱,风盛则痒,不通则痛,风热外感则发热怕凉风热之邪多侵犯上部,故见皮疹多于头面。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清肺汤:桔梗12克,葛根15克,柴胡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桑叶12克,菊花15克,板蓝根20克,银花20克,连翘30克,黄芩15克,山栀12克,芦根30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热炎宁、败毒丸口服。
2.肝胆湿热
证候:水泡发于口唇、阴部,易破溃糜烂,流水,疼痛明显;若染毒后则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发热,便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病发于下半身、阴部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为阴邪,多趋于下。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局部起疱疹,湿热之邪易于糜烂,所以水疱易破溃糜烂,流水,化脓。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热盛则发热,便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泻肝胆湿热。
方药:清肝泻热汤加减:龙胆草15克,苦参15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蛇床子15克,黄柏12克,黄芩15克,山栀12克,生地20克,泽泻12克,木通12克,板蓝根30克,车前子12克,生大黄6克,败酱草20克,防己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泻肝丸、莲芝丸口服。
3.阴虚内热
证候:病情反复发作,虽经治疗亦不能控制其再发,皮肤粘膜交界处或其他部位起水疱,集簇成群,破溃后糜烂,灼热瘙痒,疼痛。伴口渴,咽干,心烦,舌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皮疹皮复发作,病史较久,伴口渴心烦,咽干咽燥,舌红,苔薄,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滋阴清热汤:生地20克,玄参15克,丹皮12克,麦冬12克,天花粉12克,知母15克,黄柏12克,地骨皮30克,马齿苋15克,紫草15克,板蓝根20克,白茅根20克,芦根20克,连翘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知柏丸、珍珠丸口服。
4.热毒炽盛
证候:皮肤粘膜起水疱,或全身散在疱疹,伴高热惊厥、不思饮食、肝肿大、黄疸等危重症候,多见于婴幼儿。
辨证:①辨析:本证病情危重,全身泛发疱疹,高热,惊厥,不思饮食等危重证候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热毒炽盛,深入营血,内攻脏腑,故见患儿高热,热盛动风则惊厥,毒客肠胃则不思饮食,毒客于肝则肝肿,黄疸。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凉血解毒汤:紫参12克,水牛角15克,珍珠粉6克,石膏30克,牛黄3克,黄连12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生地20克,银花30克,丹皮20克,茅根30克,连翘30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清开灵、猴枣散口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