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若血糖控制不好便会产生并发症。不少人在治疗方面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些误区:有许多患者在得了糖尿病许多年之后,仍然对疾病一无所知。许多人不知道怎样检查、怎样正确处理自己的病。另外,目前社会上仍经常可以见到游医假药的欺骗宣传,常常使患者的治疗误入歧途。
误区1:无糖尿病症状就没糖尿病
踏入40岁,张女士原来肥胖的身材突然消瘦,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瘦,但对于她来讲,管它呢,毕竟能瘦下来是件天大的好事。她得意地向朋友炫耀她的“减肥”成果。但不幸的是,接下来的两个月她老觉下肢麻痛,总感到倦怠乏力。最恼人的是外阴经常瘙痒,经在妇科诊治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排除了外阴白斑等疾病后,医生建议她检查血糖,病因才浮出水面――原来是糖尿病在作怪。
温情提示:40岁以上,特别是肥胖者,应至少每年检查血糖一次;家里有人患糖尿病,特别是原来肥胖突然无故消瘦,反复尿路或其他感染,或有四肢末端感觉障碍如疼、麻等症状,较早出现白内障、视力减退、动脉硬化等种种症状的人士,尤应注意是否患了糖尿病,应定期到医院作检查。
误区2:血糖稳定后擅自停药
10年前,老唐老是容易口干肚饿,频频上厕所,符合糖尿病的“三多一少”(三多指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一少指体重减轻),到医院检查,被证实患有糖尿病。进行系列治疗后,他血糖稳定,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老唐担心药物会有副作用,于是擅自减量,后干脆停了药,也不复诊。最近因出现了下肢肿,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有并发症了。
温情提示:糖尿病一定要坚持吃药,定期复诊,并监测血糖。
误区3:目前有可根治的药物
“都这个岁数了,还像小孩子那么天真,相信江湖游医的话。”闵太太嘴里边嘀咕着,边照顾躺在病床上的丈夫。闵先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服降糖药觉得很麻烦,某天,看到某杂志上刊登一则广告,说某某药一个疗程就可以根治糖尿病。本来他对这则广告也只是一笑置之。但是一天,他以前的工友阿明过来看他,聊天时阿明聊到此药,说他吃了之后,血糖果真降了。对于一个要长期背着糖尿病包袱的病人来讲,有个希望好过完全没有希望。于是,闵先生停了原用的药,购买此药。但一个疗程还没有吃完,他发觉血糖不降反升了。
温情提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千万不要盲目轻信江湖游医的话,建议一定要到专科看。
误区4:局部肥胖不会导致糖尿病
陈太太今年虽60多岁,但还是很注意保养,最近感到皮肤瘙痒,她担心是不是新买的护肤品造成“皮肤过敏”,遂到化妆品公司要求赔偿她的损失。化妆品公司的某经理让她先到医院作检查,如果真的是产品造成的一定赔偿。医院检查发现,她皮肤瘙痒的元凶原来是糖尿病。陈太太听到这个结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连说:“不可能!我又不是很胖,只是肚腩大点,我的体重还属于正常范畴,怎么会患糖尿病呢?”
温情提示:体重正常的老年人如果身体脂肪分布的部位异常(如脂肪主要在腹壁或腔内蓄积过多,即腹型肥胖),也会大大增加患上糖尿病的危险性。
误区5:为治糖尿病过度减肥
纪女士从报纸上了解到肥胖的危害后,为了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她决定减肥。于是每餐不让自己吃饱,只喝汤和吃水果,饿了就睡觉。熬了没多久,她有一天支持不住晕倒在街上。
温情提示:控制体重是治疗糖尿病的硬道理,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减体重目标,并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更要树立健康体重的概念。
误区6:有糖尿病要控制喝水
糖尿病人常有口渴、喝水多的表现,病人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患糖尿病后应该控制喝水。
温情提示: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的。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会使糖尿病更加严重,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是非常危险的。
误区7:只吃糖尿病食品有利控制血糖
李伯被查出患糖尿病后,老是叫孩子给他买“糖尿病食品”,以为只要吃“糖尿病食品”就能控制血糖。
温情提示: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糖尿病食品”。其实糖尿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食物没有什么不同,患者如果不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而认为只要吃“糖尿病食品”,血糖就没有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误区8:胰岛素如鸦片,坚决不打
有2型糖尿病的沈老师这天到医院复查,医生根据她的病情建议她打胰岛素,她一听马上摇头:“胰岛素就像鸦片,我坚决不打!”
温情提示:对Ⅰ型糖尿病人来说,因为口服药物对他们没有效果,因此他们别无选择,为了生存下去只得接受胰岛素治疗。对于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要相信科学,接受胰岛素治疗。但不少2型糖尿病病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但却非常错误的观念:胰岛素是鸦片,打上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这种观点之所以根深蒂固,主要就在于我们曾经给两种糖尿病起了非常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两个不恰当的名称已渐渐被医学界废弃不用。另外,许多非专业医生的错误讲解和宣传也是造成这一错误观念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是危害极大的慢性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易、坚持难的现象十分普遍。云南省疾控中心糖尿病防治专家杨永芳指出,许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科学治疗,对糖尿病认识和治疗存在误区,从而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病变。
病认识有六大误区:
误区一,糖尿病可以根治。现在一些医疗广告偶见“糖尿病根治秘方”及“中药根治糖尿病”等宣传。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外,原发性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是不能根治的。但它是一种可以被控制的疾病。只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到长寿的人生。
误区二,血糖得到控制,治疗就可以停止了。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有的患者一次血糖检查正常即擅自减量,甚至停药,这不仅易导致血糖再次升高,同时血糖的不稳定会对身体各个脏器带来严重的影响。若病情长期稳定,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用药剂量和次数。
误区三,只要遵医嘱服药就能治疗糖尿病。糖尿病与长期饮食过多、肥胖、活动减少、烟酒嗜好等因素有关。除了药物治疗外,在生活上进行科学调节的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效果会更好。
误区四,感觉良好时,血糖监测就没有必要了。准确全面的血糖记录是医生观察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的关键依据。但有的患者对于血糖的监测不重视,身体感觉不适了才想起查一次血糖。医生在观察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时缺乏必要的依据,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误区五,长期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临床上有些患者怕打胰岛素。其实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保护胰岛功能,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副作用小。有些患者胰岛功能破坏比较严重,不注射胰岛素已不能控制血糖,另外有些患者存在并发症,不适合口服药物治疗,这个时候使用胰岛素治疗就是必然的了。
误区六,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水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对糖尿病患者很有益处。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不能滥吃,要适量,病情危重时除外。另外,吃水果时最好是空腹,切忌饭后立即食用水果,而且要选择少糖水果,如西瓜、草莓、柚子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