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脑血管狭窄使得经过脑血管的血液减少,脑细胞就会缺血死亡。
造成脑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而且与年龄有关,如结节性动脉炎引起的血管狭窄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而由于动脉硬化狭窄者往往为40~80岁的中老年人,甚至更高年龄者。儿童发病者,多由于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造成。
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支架治疗三种办法。如果管腔狭窄小于50%时,我们可以服用药物治疗,主要是阿斯匹林(A),丙丁酚(P)和他汀类(S)药物,这种疗法简称PAS疗法。如果血管狭窄超过管径的50%,就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者在狭窄的血管内放置血管支架使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其中血管内支架治疗目前应用较广泛,它主要的优势是对病人的创伤小,能同时处理多处狭窄病变,因而特别适合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手术后血管狭窄又复发、多支血管狭窄及狭窄部位手术无法抵达的患者。这三种治疗方法各有适应症和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 。颅内支架撑开新天地
创新一研发颅内专用支架
姜卫剑教授介绍说,与欧美白人以颅外颈动脉狭窄多见不同,中国人的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以颅内多见。以往是用冠脉支架代替做颅内动脉狭窄成形术。冠状动脉比较直,冠脉支架系统的软段短且命名压较高(大于6个大气压),而颅内血管迂曲、壁薄,因此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
怎么能寻求到柔软性好、命名压低,更适合颅内的支架呢?当时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用于颅内的支架。于是,姜卫剑教授萌发了一个自主设计颅内支架的想法。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姜卫剑教授设计和开发了国内第一个颅内动脉狭窄成形术专用支架(Apollo支架),并获得专利。
Apollo支架为球囊扩张型,其特点是软段较长,命名压低(小于6个大气压),不会过度损伤和挤压血管。该国产支架的临床研究结果,将在2007年5月发表在美国的《神经放射杂志》上。
创新二提出LMA分型
以往,对于颅内动脉狭窄人们一直沿用由日本学者提出的Morri
分型,然而这种分型方法是针对传统球囊血管成形术提出的,当用它指导支架介入手术时,两种不同器械的差别使得原有分型无法帮助医生准确预测手术结果。为此,姜教授等经过对临床实践的认真总结,提出了国际上第一个为颅内支架成形术而设计的部位(Location)、形态学(Morphology)和路径(Access)分型,即LMA分型。
该分型有助于术者在术前设计个体化的支架手术方案,保障了患者治疗的最佳效益/风险比,完善了颅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评估体系。该项研究结果2004年在美国《卒中》杂志上发表时,被该杂志评为《2004年神经介入进展》之一。到目前为止已被国外有影响的杂志应用30余次,被国外同行所公认。
创新三弥补药物治疗“空当”
对于颅内血管严重狭窄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两年后会有20%以上的患者再次发生卒中。因此人们早已达成共识,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不适合药物治疗,因而他们就成了“无药可救”的患者。姜教授等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成功的支架治疗可使≥70%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病人获益,为确立颅内支架的适应证提供了科学依据,让这部分患者看到了新的治疗希望。
同时,这项研究结果也为未来药物与支架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目标人群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他们还完成了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登记研究,建立了标准的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登记研究数据库。
最后,姜教授强调颅内支架成形术对术者要求极高。由于脑内血管的迂曲、纤细,以及脑组织功能的重要,支架治疗存在很高的手术风险性。随着支架柔顺性等性能的改善,颅内支架成形术近几年来开始应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但国际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尚处于探索阶段。
此项技术要求操作者具有丰富的脑血管病临床经验和娴熟的介入治疗技术,否则必然增加手术的风险,影响这项新技术的顺利发展。总的来说,医生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将围手术期的卒中发生率控制在6%以下,才可以手术。二是动脉狭窄大于70%且引起过脑血管缺血性事件的患者,才考虑手术。
相关链接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
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显示,由于脑内动脉狭窄而处于易发卒中的患者,可能通过在狭窄部位置入支架而获益。
该研究主要负责人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科专家姜卫剑大夫说:“关于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脑动脉狭窄的价值目前仍存在争议,因为手术本身可能导致卒中,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可能抵消治疗的潜在价值。”
这项研究包括了121名颅内脑动脉狭窄率超过70%的严重狭窄患
者和92名狭窄率小于70%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严重狭窄的患者能够从支架成形术中明显获益。严重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一年的卒中发生率为7.2%,两年为8.2%;较低狭窄率的患者组,一年的卒中发生率为5.3%,两年为8.3%。
姜说:“研究结果显示颅内脑动脉狭窄程度严重的患者能够从支架成形术治疗中获益,而中等度狭窄程度的患者可能并未获益,因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颅内脑动脉的狭窄程度并不是支架术后卒中发生危险度的预测因子。”换句话说,对狭窄程度较轻的患者支架治疗的潜在风险可能并不值得行这种手术。
由于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的、严格控制的对照研究来比较支架和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和外科治疗,对严重脑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价值。
美国费城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神经科临床教授、美国神经学会执行主席EdgarJ.Kenton教授说“这项来自中国的报道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但同时他又补充“考虑到其他的干扰因素,最终需要进行双盲的对照研究”来比较支架置入术和其他治疗方法对卒中高危患者的治疗价值,这些高危因素包括严重的狭窄程度、糖尿病、高血压、卒中病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