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似的观点。他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从生理学角度看,雌性激素保护女性血管,提高血管的弹性,降低血压,增加血液中好的胆固醇,降低坏的胆固醇,使得妇女的血管比较不容易硬化和阻塞。但女性更年期以后,身体内的雌性激素大幅度减少,心脏血管缺乏缓冲适应力,所以心脏血管病的发生率就急剧上升。还有部分女糖尿病人因为神经退化,对痛觉较不敏感。有调查认为,女性的血管较脆弱,容易受损,血管硬化的速度较快,修复功能较差,这些都可能是女人心脏病比男人严重的部分原因。更容易患上心心血管疾病,并且一旦患上心脏病,病情都会比较严重。此外,东方女性还常被不明原因的冠状动脉发炎,即高安氏症所困扰,这也是造成女性在更年期前就心脏病发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比如明显是心脏病症状,女性通常不会因此联想自己可能得了心脏病,而且女性心脏病发作后,通常到医院的时间也比男性晚,因为女性不认为自己心脏病发作,尤其是在更年期以后,很多人把一些可能是心脏病的症状,如胸口闷、走路喘、心脏砰砰跳,当作更年期必然现象,而忽略了这可能是心脏所发出的警报。调查也发现,不仅女性不了解自己的心,医生有时也摸不透女性的“心”。根据医生的经验,女人比男人较会抱怨胸闷,但一些是心理因素所致,并不是真正的心脏问题。也有相反的情况,这些女性很会忍,常常拖到病情严重才来看医生。还有女性心绞痛的症状可能不像医学教科书上的典型。另一方面,一些医生发现,没有心脏病的女性,心电图出现异常的比例也比较高。虽然过了更年期,女人得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比男人高,死亡率也高于男人,但这并不表示更年期以前,女性就不会得心脏病,只是几率较低罢了。
从社会学角度看,更年期后的女性在工作岗位中的状态变换、家庭地位角色转换中都面临着挑战。工作环境中,50岁以后的女性要么是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开拓出更宽的施展个人才华能力的广阔天地,在政界、职场、商圈等社会领域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要么就是面临退出社会活动舞台,回归家庭的选择前奏之中;在家庭生活环境中,50岁以后的女性大多面临的都是浪漫归于平静,简单趋向复杂的家庭角色转化过程之中。诸如此类的变幻莫测的原因都可能会成为潜在的、不同程度的应激,而每一个个体体内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对心脑血管系统都是一系列的损伤。在此基础之上,生物-心理-社会的复杂因素混杂交错共同侵袭而来,造成了这一时期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