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定义和分类:
说起近视来,大家觉得耳熟能详。事实上,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近视眼确实是一种常见疾病。据粗略估算,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城市初中生,近视发病率已经高达80%,中国香港8岁儿童近视发病率为37.5%,而大于11岁儿童的的近视发病率为53.1%。中国广州的城市学生15岁时,近视发病率达到78.4%。
大多数西方国家,高度近视的发病率通常低于3%,而亚洲人群高度近视的发病率达到10%。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的近视发病率居于首位。虽然众多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别。但普遍认为亚洲人群的近视发病率高于欧洲人群,城市人群近视发病率高于农村人群。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近视?
一、定义
近视(myopia):指在不使用调节功能的状态下,远处来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前。
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想到,远处来的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也就是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时候,患者会觉得有远视力下降,患者的主诉常常是看远看不清楚了。但是,看近处的物体时,近处目标发过来的分散光线进入眼内,可以聚焦在视网膜上,所以发现近视力正常,看近处物体仍然清楚 。
二、分类
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讲述下面四种:
1、根据近视眼病因分类:
根据近视眼病因分类,可以分为原发性(指近视眼并非由已知的眼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与继发性(指近视眼继发于已知的眼病或全身性疾病)两大类。原发性近视又可分为单纯性与病理性两大类。
(1)单纯性近视眼(simple myopia):
多起自于儿童及青少年,进行至一定程度后就会自行终止,最终近视屈光在-6.00D以下,矫正视力正常,眼底一般正常,最多有窄弧形斑及豹纹眼底。眼轴可有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及缺少户外活动)均有关,属于多因子遗传。
(2)病理性近视眼(Pathologic myopia):
多起自于儿童期,持续的进行性加深,发展快,至成年后稳定或相对静止。最终近视屈光度多大于-6.00D。眼轴明显延长,有后萄萄肿和明显眼底变性,包括环形及大弧形斑、漆裂纹、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黄斑出血、Fuchs斑及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可发生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等并发症。视功能明显受损,矫正视力可低于正常。视野、光觉及对比觉等功能多现异常。病因主要与遗传有关,已发现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与性连锁遗传等多种单基因遗传方式。所以,如果在临床上遇到有病理性近视眼的家长,一般我们会建议带孩子来做检查,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2、近视眼的度数与程度
根据近视眼的屈光度分类法,将近视眼分为低度近视眼(-0.25D~-3.00D)、中度近视眼(-3.25D~-6.00D)与高度近视眼(-6.00D以上),也有将-9.00D另分一类,称为超高度近视眼。
一般而言,近视眼终止于低中度的多为单纯性近视眼,超高度近视眼为病理性近视眼。而-6.00D~-9.00D 的高度近视眼在我国可能包括了较轻度的病理性近视眼与较重的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单纯性近视眼。
3、根据 屈光要素改变分类
根据屈光要素的改变分类:眼的屈光要素包括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晶状体曲率及各屈光介质的折射率。各个要素的改变均可引起近视眼。
(1)轴性近视眼(axial myopia) 由于眼轴延长致,主要见于原发性近视眼及部分继发性近视眼。
(2)曲率性近视眼(curvature myopia) 指由于角膜或晶状体的曲率半径缩短导致屈光力增加所致。主要见于角膜疾病(先天性小角膜、圆锥角膜等)和晶状体疾病(小球状晶状体、圆锥状晶状体等)。
(3)屈光指数性近视眼(index myopia)指由于眼屈光介质的折射率增加引起的近视眼,最常见的是年老后晶体核硬化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核性白内障引起晶状体屈光力增加所造成的近视眼。
4、其他类型近视眼:
门诊上经常有患者问:我家孩子这个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这个怎么判断呢?这个真性假性就是一种分类方法,分为三类。
(1)假性近视:指平时表现为近视眼,使用阿托品等睫状肌麻痹剂强制取消调节张力后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眼或远视眼有,较少见,约占我国青少年近视眼的10%。
(2)真性近视眼: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屈光度不变,较为常见,约占40%。
(3)半真性近视眼: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近视眼度数较低,但仍为近视眼,较常见,占50%。
这三类近视眼之间不是那么截然划分的,一个近视眼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这三种近视眼他都要先后经历。在初发的时候,调节因素起的作用力较大,较多为假性近视眼,以后随着病程的进展和屈光度的加深,调节因素起的作用渐渐变小,器质性因素(主要是眼轴延长)起的作用较大,假性近视眼随之减少。到屈光度在-3.00D以上,病程 为3年或者更久的,基本上已经没有假性近视眼,均为真性或半真性近视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