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和(或)血管病变及感染等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破坏的一种病变。为什么糖尿病足这样难治?
首先,糖尿病患者一般最先出现的并发症就是周围神经病变,比如患者感觉下肢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那提示已经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损伤,足部一旦失去神经的保护作用就容易受到伤害,或者损伤已经有了,患者却感觉不到,直到非常严重。
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位糖尿病足患者都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运动神经损伤,足部的伸肌和屈肌之间不平衡,不能保持足部正常的姿势,常造成患者足底不平,足底局部(足底跖部脂肪垫及跖骨头)下陷,甚至形成“弓形足”或“鸡爪趾”畸形。随着时间的延长,足部肌肉萎缩,足的正常姿势和弹性丧失,行走时足底局部(跖部)忍受较重的压力,负重在较小的面积上,该处软垫保护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损伤,导致破溃。
下肢自主神经受损伤后,肢端皮肤少汗或无汗,患者足部皮肤干裂,很容易受细菌感染引起溃疡,蜂窝织炎,深部脓肿。另外自主神经可控制皮肤微血流,当自主神经受损伤,导致皮肤血流增加尤其是下垂部的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可导致下肢皮肤水肿或萎缩,而发生破溃。
感觉异常主要包括麻木、疼痛、灼热或组织放射性疼痛,足部感觉障碍或消失,常导致穿通性神经性溃烂。足部感觉迟钝,外伤后常无痛觉,病人不知道受伤,或已知道受伤但无疼痛之苦而疏忽大意,被细菌感染发展为严重肢端溃烂。
其次,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使糖尿病患者微小的损伤变得难以愈合。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主要累及下肢动脉,特别是膝以下N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等,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闭塞,致肢体远端缺血,使组织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不能及时的排出代谢废物也不能使治疗药物有效的到达病变部位。间歇性跛行为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现,由于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在行走一段时间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
静息痛是病变中期的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严重时,不行走也发生疼痛,这种疼痛多限在足趾和趾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缓解。病变后期趾端溃疡坏疽:皮肤出现干燥、角化、肌肉萎缩、足趾向背侧弯曲畸形,受摩擦后出现水泡。水疱破后使细菌入侵发生感染,形成蜂窝组炎、慢性溃疡,经久难愈,以第二跖骨处多见,足坏疽的好发部位为足趾、足跟等易致缺血和感染的部位,感染可促使坏疽发展,当皮肤感染扩展到足趾间隙,可发生深部脓肿,不及时控制可导致败血症。
最后,感染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威胁,感染和多重耐药可影响溃疡程度、疗效和预后。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的原因很多,既有足部原因,也有全身因素。如皮肤损伤,高危足,伤口内异物存留,死腔,引流不畅等。全身因素,常与代谢紊乱,血管、神经病变,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等有关。
全身或局部有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才能生存。由于细菌毒素或其破坏的坏死组织所产生的毒性产物,可引起局部或全身一系列变化,使糖尿病足难以治愈,有些甚至就此失去了生命。
糖尿病足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感染,同时糖尿病患者常有代谢紊乱,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糖尿病足不易愈合。
说的通俗点就像农民种地一样,要有一个好的收成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土地要有种子发芽生长的环境,雨水及养分要充足,温度日照要适宜,还要预防自然灾害等。没有充足的雨水及养分就算这粒饱满的种子发芽了也不会茁壮成长,这是显而易见的,糖尿病足患者周围血管病变使足部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就好比种子没有充足的雨水及养分一样糟糕。
湿润的土壤及适宜的温度日照是种子发芽生长的前提,没有这些种子难以发芽生长,而我们的周围神经感知疼痛冷暖,调节皮肤微血流,不断调整着足部的肌肉及骨骼,使足部保持平衡免受损伤,一旦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久之就像种子失去湿润的土壤及适宜的温度日照一样危险。即便是庄稼长势喜人就要到收获之时,一旦遭遇狂风暴雨,尤其是冰雹袭击,或者虫害严重,农民也是苦不堪言,甚至颗粒无收,这些现象就好像糖尿病足感染一样致命。
这就是糖尿病足难治的原因。
但难治并不意味着不能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