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n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些年国内兴起的消化道内镜治疗粘膜早期病变的新方法。它源于10多年前的日本学者,以此方法治疗胃肠道病变。此处说的消化道病变是指的我们内镜可以到达的范围。食管、贲门、胃、十二指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病变性质:癌前病变,过去叫重度增生,现在叫高级别瘤样变,同时粘膜早癌也包括在高级别瘤样变当中。
其优点是:第一保留了原有脏器的完整性,生理机能依旧;第二病变清除彻底,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一样;第三避免传统手术的大创伤。第四身体恢复快。第五并发症少且较小。
缺点:需要内镜医师十年以上的操作经验,难度大,技术要求也高,相当于传统手分级的中大手术级别。其次医用耗材均为高值耗材,很多耗材不在医保范围。
自2010年我内镜室率先在省内开展ESD,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术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也能应付自如。
当然每一项工作有它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方法是恢复健康的保障也是第一要务。
前几年有的学者搞食管、结肠粘膜环形切除,早在开始观看其操作演示时我认就为不妥,因为消化道粘膜一旦环形缺失势必造成狭窄,严重时只有3-4毫米直径,因为是管状粘膜缺失,即便用扩张球囊等方法都无法恢复正常,做环切的学者也停止了该项实验性操作,也承认不可行。因此近期一些学者提出切除粘膜的范围限定在管腔周径2/3,这个方案我是认同的。当有多原发食管早期病变时,还有新的治疗方法,光动力。之后在光动力治疗消化道癌时再做介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