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在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五类残疾之首。每1000名新生儿中,约有1-3名有听力障碍。我国0-7岁的聋儿有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聋儿递增着。
出生后的前三年被认为是一个人语言-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具有听力损失的儿童平均确诊年龄为三岁。并且听力损失的程度越轻微,发现的时间越晚。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是聋儿可以被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三个“不一定”
当别人的宝宝已经伶牙俐齿,讲的话能让大人肚子笑疼时,你的宝宝却仍不会开口说话,或是说的话让人听不懂时,你会想到可能是宝宝的听力存在问题么?
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4-9个月,最迟不超过11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如果宝宝听力有障碍,在咿呀学语的阶段缺乏语言和声音的 刺激,那么,在语言发育的最关键时期(1-4岁内),宝宝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学习,就会说话不清,甚至会聋哑。
过去没有开展听力筛查项目,往往是孩子2岁以后,家长或老师怀疑孩子听力异常,才检查出来,错过了语言学习的良好时机。
如今,宝宝一出生,即可以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程序来了解他的听力是否正常,我国各地广泛开展此项技术,3个月内诊断,6个月内对聋儿进行干预。
初筛十分钟就搞定
“孩子这么小,耳朵这么嫩,进行听力筛查,会不会有伤害呢?”这是有些家长的第一反应。目前,在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耳声发射(OAE)法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法。这两种方法都很简便,且无创。OAE,只需要向宝宝耳朵里塞上一个特制的软耳塞,它就可以收集耳蜗对声音刺激产生的声波。ABR则通过在额头、耳后等部位贴上电极,记录大脑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脑电波,以确定宝宝听力是否正常。
检查需要安静的环境,哭吵声、吸允声、或者过快的呼吸声都是干扰因素。要让宝宝安静,自然是宝宝睡着的时候。
因此,宝宝只会感觉耳朵被小软塞轻轻塞住了,而这种感觉,处于美梦中的他并不一定会感觉到。
但是,宝宝还不会“读心术”,有时他并不配合,一直哭吵,就是不肯睡,怎么办呢?
此时,需要医生给点儿药,这种药是水合氯醛(口服或是直肠给药都可以)或者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它可以让宝宝尽快入睡,而且安全,不会对宝宝有不良影响。家长们不必因此担心而拒绝,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那些需要让孩子安静配合的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检查等,如果孩子不配合,都可以通过用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使孩子入睡后进行。
初筛没通过,听力不一定异常
最令家长们纠结的是“宝宝初筛没有通过,是不是意味着听力不行呢”。
初筛一般都是在出生后3-5天,宝宝出院前进行。在我国,初筛多采用OAE,它检测起来快速,灵敏性也高,但它容易受干扰而“冤枉宝宝”。如果宝宝外耳道的胎脂没有完全排除,中耳羊水积液没有完全吸收,或是宝宝配合不当,都不易通过检查。颇有“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人”的架势。
所以,初筛阳性,不意味着宝宝听力就有问题。初筛阳性的宝宝42天复筛时,十个有九个会通过,没有通过的宝宝,就要在3个月内进行听力诊断性测试了。
这时,有妈妈提出质疑了:“既然初筛时容易‘冤枉’宝宝,为什么要让我们熬到42天才进行复筛呢?与其忐忑不安等待复筛,不如直接在42天筛查,或者不作筛查,在宝宝3个月左右直接做诊断性测试?”
确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初筛结果是阳性的孩子家长中,七成表示会担心和害怕,四成表示甚至会焦虑。如果是新妈妈,心情不好甚至会影响哺乳。
那么,爸爸妈妈听到孩子初筛时没通过,也不用着急做第二次检查,这些干扰因素没有去除,相隔时间太近的第二次、第三次检查都可能结果是一样的。在等待复筛的这段时间里,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听听轻柔的音乐,刺激宝宝听觉系统的发育。
直接在42天筛查,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妈妈都会自觉的这样做,所有我国规定,在生后3天,宝宝出院前进行初筛,避免了“漏网之鱼”,保证了新生儿的普查。
那么可以“舍筛查取诊断”么?筛查和诊断的方法不一样。筛查的成本低,只需40元左右,而诊断性测试需要二、三百元。没有必要所有的孩子都进行诊断,“杀鸡用牛刀”,只有复筛时仍未通过的孩子才需要进行诊断性测试,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社会成本。
初筛通过,听力不一定就正常
新生儿筛查结果是“通过”时,也不能麻痹大意。因为有一种病,即听神经病,耳蜗对声音的刺激也能产生反应,OAE检查不出有问题。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刚出生时听力筛查也可以通过。不过,听神经病的发病率较低(约0.01-0.03%)。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出生时听力正常,检查自然也正常,到了一定年龄才会发现,听力慢慢地越来越差。这是迟发性耳聋的特点。
迟发性耳聋的发病年龄最早可出现在8-12个月,最晚为4-5岁及以后,只有对其进行定期听力监测和随访,才有可能早期发现这类患儿。
此外,家族性、遗传性听力损失可发生于学龄期或更晚,呈渐进性加重。更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因此,如果家长对宝宝的听力,言语-语言发育水平感到怀疑,任何时候都可以找有关医生(耳鼻喉或儿科)进行听力学检测。
筛查没通过,不一定对声音没反应
“宝宝初筛没通过,但平时我关门或有东西砸碎时,宝宝都能吓一跳啊。拍拍手他会转头,对声音有反应啊!”一位妈妈在网上求助。
马上又妈妈出来顶帖了,:“和我家宝宝一样,放心,会好的。我们没去复筛,现在宝宝发育的很好。”
筛查没通过,为何宝宝对声音有反应?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
一种情况是,孩子确实听力没有问题,只是筛查时,前面所说的干扰因素会“混淆视听”,“冤枉”了宝宝。
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孩子可能是轻中度听力损失。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声音的确有反应,但是,轻度的听力损失障碍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如果因为觉得孩子对声音有反应,而不再去复查,容易漏诊轻中度听力障碍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