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石--是指进食的某些物质在胃内形成凝固物或硬块,可分为4种:
植物性胃石:以柿子、山楂、黑枣引起居多,桔子、石榴等也可引起,这些水果(尤其是未成熟的果实)鞣酸含量很高,我们吃生柿子时感觉涩就是鞣酸在作怪,鞣酸和胃酸接触后可形成鞣酸蛋白,很难溶于水,沉积在胃内,再与果胶及植物纤维等凝结成块后,即形成胃石;
动物性胃石:指咽下较多毛发和难以消化的瘦肉等缠结沉积形成胃石;
药物性胃石:指长期服用含钙、铋等无机化学药物或制酸剂、中药残渣以及药丸粘合剂等,在胃内沉淀形成胃石;
混合性胃石:指由上述多种原因同时作用形成胃石。
临床症状
胃石在临床上常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呕吐、厌食、体重减轻和上消化道出血。山楂性胃石多在进食山楂后,几天至2周内发病,多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和消化道出血。胃石病人除胃区有压痛外,部分病例尚可以在胃区触及质硬、光滑可移动的包块。
诊断依据
胃石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检查和胃镜所见即可确诊。胃镜检查除可以确定诊断外,并可发现胃黏膜伴发的炎症和溃疡,以及内镜下对胃石的治疗。
胃石的治疗
以往治疗胃柿石,大多采用中药溶石或手术取石治疗。中药治疗需较长时间,手术取石病人痛苦较大,且有并发症可能。随着纤维内窥镜治疗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治疗配件的研发,目前已开展了胃镜下对大块儿胃柿石的机械碎石及小块儿胃柿石的经口取出。一般有经验的内镜医生,一次性取出2cm以下胃石或将胃石切成碎块,成功率可达100 %,极少数患者则需要手术取石。
胃石一经取出疾病即得到治愈,不但防止胃石进一步长大,也免除了因长期服药的经济支出,减少因病痛反复诊治带来的麻烦和精神负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