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实验中,这位以色列医生要求28名实验对象分别以三种不同的姿势上厕所:一种是非常普遍的坐便式,另一种是蹲坐在一个特制的迷你马桶 上,还有一种是类似于在荒天野地里解决问题的蹲坑式。斯科若夫医生则负责在旁边卡秒表,以及监督每个实验对象排便完填写一份调查问卷。
实验结果非常明朗:蹲坑式平均耗时50秒,而且实验对象一致认为便便过程很舒爽。相比之下,坐便式如厕平均耗时130秒,而且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我们的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坐着上厕所设计的,在坐姿状态下它没法完全打开出舱口。不管站着还是坐着的时候,肠道外围都有一块肌肉像套索一样包裹着它、向一个方向牵引着它,这就产生了一道弯曲的折痕。
这种类似于弯曲扣锁的机关可以为肛门括约肌减轻不少负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花园里浇水用的橡胶管。浇水的时候突然不出水了,多半是管道的哪个地方打了个结,只要把打结的地方撸直,过不了多久水管就又通了。
还是说回肠子里的弯弯绕吧。在肛门附近,从降结肠(倒数第二节大肠)到直肠(最后一节大肠)拐了个大弯,这有什么用呢?这是为了让粪便在拐弯处顿一顿,就像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处不得不刹车放慢速度一样。
再加上刚才说的肌肉套索,这样不管站着或坐着,肛门括约肌都可以不太费力地就将粪便憋住。一旦包裹大肠的肌肉放松,折弯就消失了,路障解除,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泻千里。
从原始时期开始,人类就是蹲着大便的,这也是最自然的排便姿势。也就到18世纪末,坐便器和现代意义的卫生间被发明之后,人类才开始坐着排便。
“因为山顶洞人就是蹲着排便的”,这样的解释对医生来说太不严谨了。谁说因为我们的祖先是这么排便的,就证明蹲着上厕所更利于肌肉放松、排便畅通?
于是日本研究人员做了下面这个实验:他们让实验对象吞下一些荧光试剂,然后用不同的姿势上厕所,同时接受X光照射。实验结果如下:1、没错,在蹲坑状态下,肠道确实变得笔直,排便通畅彻底;2、这世界上还真有这么为科学献身的人,吞下荧光剂不说,居然还能忍受拉荧光粑粑时让人全程X光跟拍!我不得不说,这两点都让人印象深刻。
痔疮和肠道内憩室这样的肠道疾病,还有便秘,似乎只集中爆发于那些习惯用坐便器的国家。肌肉组织松弛并非罪魁祸首,原因另有所在,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人发病的原因是肠道受到的压力过大。
有些人在压力大、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就会绷紧腹肌,有时绷了整整一天自己还对此毫不察觉,痔疮自然不愿意待在压力过大的地方,还是溜到身体外面轻松自在。同理,肠子内部的组织如果不堪压力也只好向外边跑,于是肠壁上冒出一个个灯泡状的外翻小瘤子,就形成了肠内憩室。
当然,坐便器肯定不是诱发痔疮和结肠憩室的唯一原因,但是在全世界12亿蹲着如厕的人中,确实没发现什么人有憩室,得痔疮的人比例也要小很多。想想看,我们每天优雅地坐在马桶上,用一个对肠道来说特别别扭的姿势、努力用劲把便便挤出去,却也附带着把痔疮、憩室挤了出来,情况糟糕的还得去看医生。为了看似高大上的马桶放弃蹲坑,这样的代价真的值得吗?
不仅如此,医生们甚至推断,如果在马桶上如厕时经常性地用力过猛,患静脉曲张、中风或在排便时晕厥的可能性也会明显增加。
其实在很多亚洲、非洲国家还有南欧,当地人都是蹲着马步或是像滑雪运动员一样“骑”在厕所上速战速决的。而我们德国人则习惯悠闲地坐在马桶上,要么翻翻报纸,要么提前折好厕纸,要么四周打量一下浴室里哪个角落还需要打扫,要么干脆盯着面前的墙壁发呆,坐在马桶上这段漫长又无聊的时间,总要想个方法打发掉吧。
当我把上面这段写好的稿子念给家人听时,他们的表情越来越难看,我猜他们内心是崩溃且拒绝的:“你是想说服我们撬了家里的陶瓷马桶,然后蹲着对准一个洞大便吗?门儿都没有!不撬马桶改成蹲在马桶圈上也不行!要得痔疮就得痔疮吧!”
其实没那么夸张啦,坐在马桶上我们也可以达到蹲坑的顺畅排便效果,只要脚下垫个小板凳,上半身微微向前倾,找好角度成了!就这么简单,现在你又可以在大便的时候读书、折纸或者专心发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得痔疮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