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防治一直是现代医学的难题,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不仅影响美观,甚至导致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国内开展瘢痕治疗较为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手术和物理治疗为主,之后借鉴国外的综合治疗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缺乏统一和规范。本文旨在介绍瘢痕防治的临床方案及国际推荐的防治策略。
1、瘢痕分类
瘢痕形成原本是创面修复的重要生理过程,但过度增生则是病理生理过程,是创伤外科的重要并发症。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瘢痕,若治疗方式选择欠妥将直接影响效果,必须加以正确区分。根据颜色和质地不同,瘢痕分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根据解剖及组织学不同,瘢痕分为表浅性、萎缩性、凹陷性、增生性(肥厚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和马乔林溃疡(瘢痕癌);根据外形不同又可分为蹼状、线状、碟状、不规则瘢痕等。
2、瘢痕评定方法
瘢痕评定对选择治疗方式、效果及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但目前尚缺乏公认可行、具有足够客观性、可重复性的量化指标。大体指标主要包括瘢痕颜色、硬度、厚度、质地、伸展性以及疼痛和瘙痒等伴随症状。曾有许多先进方法的报道,包括瘢痕黑色素测定、瘢痕硬度检测、高分辨率超声、弹性测量以及经皮水分丢失量检测等,但只能对瘢痕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定且操作较为繁琐。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瘢痕评定方法,不需要借助特殊设备,依靠测试者的经验观察和徒手触诊,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和柔软度4个方面进行评定。量表随着瘢痕症状由轻至重进行加分,分值越高瘢痕越严重。量表操作简单、内容比较全面,在中国香港地区及国外被广泛应用;不足之处是缺乏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3、瘢痕治疗
瘢痕治疗可分为预防和治疗两部分。预防应从创伤发生时开始,目的是减少瘢痕发生,其重要性不亚于治疗;上皮细胞完全覆盖创面,瘢痕初见但未成熟时即应予以诊断并实施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局部注射药物、硅凝胶制品、压迫疗法、放射疗法、激光、冷冻引等,虽然有用但远不及综合治疗效果好。2001年,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的着名专家组成国际瘢痕防治指导小组,对各种瘢痕治疗方法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结合临床经验提出推荐意见,为治疗规范化提供有力依据,至今仍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此作一简要介绍。
(1)瘢痕预防策略
包括:(1)手术或创伤之后应立即采取措施预防瘢痕,其中良好的外科手术操作和预防术后感染至关重要。对于局部张力过大的手术切口,使用W或Z字成形及皮内缝合技术,术后用胶带、蝶形胶布或弹力绷带等固定一段时间,以减轻切口张力防止瘢痕增生挛缩。(2)硅凝胶膜应该作为瘢痕的一线预防措施,且在切口完全上皮修复后尽早使用,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3)烧伤创面愈合后尽早使用弹力套,越早越好,24 h连续加压,坚持6~12个月非常有效。(4)严重瘢痕增生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将瘢痕内皮质类固醇注射作为二线预防治疗。(5)对于瘢痕增生危险性不高的患者,嘱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提供咨询和建议。
(2)瘢痕治疗策略
未成熟瘢痕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消退还是继续增生,早期判断非常困难。但如果红斑持续1个月以上,成为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极大,应该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线性增生性瘢痕:(1)硅凝胶膜应作为一线疗法使用,无效时瘢痕更加严重或瘙痒,需要在瘢痕内注射糖皮质激素。(2)经前述2种保守治疗6~12个月仍无明显效果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包括瘢痕切除缝合术、自体皮移植或转移皮瓣覆盖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影响功能部位的挛缩瘢痕应及时切除,松解组织并行皮肤移植,术后继续使用硅凝胶膜。
广泛增生性瘢痕:首先考虑硅凝胶膜和压迫治疗,联合个体化按摩或物理治疗、瘢痕内糖皮质激素注射。经上述治疗无效并有手术指征者可选择手术,术后联合激光治疗。
瘢痕疙瘩:小瘢痕疙瘩采用硅凝胶膜联合瘢痕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治疗;如果不能缓解,可考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并继续选用上述疗法。大瘢痕疙瘩最为棘手,手术复发率极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瘢痕防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虽然已经取得诸多进步并有新兴方法问世,但仍然缺乏规范性,基因诊断、瘢痕治疗的预警及预后指标仍是空白。建议烧伤整形外科医师重视瘢痕规范治疗,不断积累经
验总结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