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热的认识及发热时家长应如何处理?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家长们对孩子发热的过度恐惧和焦虑现象十分普遍。多年儿科临床工作中常常碰到因孩子发热家长风风火火抱着孩子找医生,不分青红皂白要求大夫给孩子打退烧针,用药10分钟不退烧就着急,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发热时一日数次赶往医院,迫切要求“尽快退热”。这种现象国外称为“发热恐惧症”。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发热、怎样处理发热?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其实发热是人体对外界刺激(最常见的是感染)一种防御性反应,其最初的目的是杀灭入侵者。所以对不太高的发热一味积极的试图扑灭是不利于机体本身的,但过高的发热的确会引起人体不适,尤其小儿,由于神经系统的不够成熟,兴奋容易泛化,有时甚至会引起抽搐,即高热惊厥,因此过高的发热确实应该避免,可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适当降低。
体温多高算发热?怎样算高热?人体活动受生物钟的调节,体温也在这调节之列,所以正常人的体温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一定的波动,凌晨时体温最低,午后三、四点钟体温最高,二十四小时内可有1℃范围的波动。体温在37.4℃以上才算发热,37.4℃~38℃为低热,38℃~39℃为中等热,39℃以上为高热。婴幼儿为高热的高发人群。但婴幼儿耐受发热的能力较成人强,所以小儿体温在38.5℃以上才建议用退热药。认为发热会把孩子“烧傻”,是没有依据的。除非孩子本身患有严重的脑炎引起的发热,或是孩子是“捂热综合征”引起的发热,否则一般40℃以下的发热,只要做好积极降温处理,避免抽搐的发生,对大脑的影响并不大。
那应该如何处理发热呢?
1、任何程度的发热都应首先减少衣着和盖被,衣着、盖被过多,有碍热的散发与蒸发,对退热无益;其次要多饮水,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可帮助退热。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以带走部分热量,加速退热。
2、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时,物理降温是首选的退热措施。可采用冰或冷水(或降温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也可用30℃左右的温水擦浴,随水分蒸发而带走热量,也是一种相当简便的退热方法。当物理降温的疗效不佳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退热药。
3、应用退热药退热。当体温高于38.5℃,需选择药物退热。如有高热惊厥史或家族史的,除需应用退热药外,必要时还需口服预防抽搐药物(如苯巴比妥)。
相关文章